科研简报
我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的城乡差异
作者:魏 易 陆 伟 发布时间:2021-05-05
摘要:

本文基于2019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现状及其与城镇地区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城乡差异显著,城镇地区中小学生补习班和兴趣班参与率和平均支出都高于农村;城镇地区的中小学生校外补习和兴趣班的参与变化有着较为鲜明的年龄和学段差异,而农村地区则一直处于低位;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学生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和支出越高,而且家庭之间的投入努力程度也越接近。家庭消费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商业公司提供的补习。农村地区以个人补习班为主以及本校教师授课占比高。农村地区家庭相对于城镇地区家庭,其中小学阶段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的可及性更低。


  一、引言

  过去四十年中,全球范围内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Piketty & Saez, 2014),高等教育的回报率也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各国均出现了从放任型向密集型育儿的转变,即父母倾向于干预孩子的选择(德普克、齐利博蒂,2019;Ramey & Ramey, 2010; Schneider et al., 2018)。在传统的欧美社会中,父母育儿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校内参与(如充当校内志愿者或者参与家校合作协会)和校外辅导与沟通(拉鲁,2010; Park et al., 2011)。在东亚社会中,由于学校制度性因素使得家庭的校内参与十分有限。对日本和韩国的研究发现,公立学校体系内部普遍强调均衡化和标准化(Mori & Backer, 2010)。高度的教育标准化限制了家长对校内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的控制;取消留级制度、限制校内分流等措施进一步限制了家长对教育过程的参与。另一方面,家庭对子女升学竞争的相对优势的需求一直都存在,如果学校不能够提供分层和筛选的信号,那么家庭就会设法绕过学校,通过校外教育资源重新安排子女的学习时间和强度,选择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同伴和学习环境。在分析我国校外培训参与扩张机制的研究中,杨钋(2020)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均衡化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分层发展战略促使家庭通过投入校外教育获得更高的升学竞争力和选择权;而另一方面,减负措施为家庭参与校外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使得家长可以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对子女进行额外投入,最终导致竞争的场域逐步从校内转移到了校外。

  然而,由于校外补习是市场化配置教育服务,收入越高的家庭购买力越强,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资源和机会分配的不平等。我国城乡公办教育存在巨大差异,而发达的校外培训市场主要聚集在城市地区,面向优势人群提供服务,既存在北京海淀黄庄式的密集育儿模式,也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中放养模式(林小英,2020)。其结果以一种结构性排斥的方式减少了农村地区、低收入弱势群体子女享受这一体制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最终影响他们获得高中和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聚焦于基础教育阶段校外培训的实证研究表明,校外培训的参与和投入在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刘保中,2017;杨钋,2020;薛海平,2015;曾满超、丁小浩、沈华,2010),但目前尚没有研究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情况以及农村和城镇地区的差异提供一个全面的刻画。其次,已有的实证研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与应试紧密相关的学科类校外补习上,而忽略了对兴趣类校外培训的探讨。近年来,市场中所提供的补习班已不仅局限于全日制学校所开设的科目,而是囊括了艺术、体育、科创与研学等各方面。第三,为了对包括学科类和兴趣类在内的校外培训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我们也需要了解校外培训的主要提供者和校外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

  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和网络抓取的校外培训机构数据,对农村地区校外培训的参与和支出情况、不同学段和家庭背景的学生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差异以及校外培训的提供者、校外培训市场发展进行分析。

  二、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总体情况

  2017年12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全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Household Survey,CIEFR-HS)。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继续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第二轮追踪调查,覆盖了全国29个省、345个县、3.46万户家庭。表1为2019年家庭调查个人样本中18岁以下所有样本和满18岁的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分布情况。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以家庭调查样本中有效回答了校外培训问题的12283名中小学生作为分析的样本。

  表1 2019年家庭调查样本分布


样本量(人)

占比(%)

加权后的样本比例(%)

农村样本量(人)

城镇样本量(人)

没有上学

3824

19. 6

23. 6

1505

2319

幼儿园

3425

17. 5

18. 8

1240

2185

小学

6500

33. 3

29. 8

2649

3851

初中

3174

16. 3

14. 6

1360

1814

高中

1970

10. 1

9. 7

683

1287

中职

640

3. 3

3. 6

269

371

合计

19533

100

100

7706

11827

  1.中小学生校外补习参与和支出情况

  表2为全国分城乡中小学生补习班参与率。总体上,有24.4%的中小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参加过学科类校外补习。分城镇和农村来看,城乡差异显著,城镇中小学生补习班参与率是农村学生的2倍;从城镇内部来看,一线城市平均参与率为46.2%,二线城市为34%,而县城参与率不到一线城市的一半。从学段来看,小学生校外补习班参与率为25.3%,初中为27.8%,高中为18.1%,各地区初中生参与率均高于小学和高中。

  表2 全国分城乡中小学生补习班参与率

  (单位:%)


全部

城乡

城镇内部

城镇

农村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县城

小学

25. 3

32. 4

14. 9

44. 1

36. 5

20. 8

初中

27. 8

36. 5

16. 0

57. 3

36. 0

22. 8

高中

18. 1

23. 2

9. 0

39. 6

25. 7

16. 0

全部

24. 4

31. 4

14. 1

46. 2

34. 0

20. 1

  注:以《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函〔2008〕60号)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根据接受调查家庭的住址进行划分。

  表3为全国分城乡中小学生平均校外补习支出。全国中小学生每年校外补习支出平均为8438元,中位数为3000元。分城乡来看,城镇地区平均为9926元(中位数为5000元),农村地区为3581元(中位数为1500元),城镇地区为农村地区的3倍左右。从城镇内部来看,一线城市的平均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是县城地区的4.6倍,农村地区的6倍左右。从学段来看,各地中学阶段的补习支出普遍高于小学,高中普遍高于初中。

  表3 全国分城乡中小学生平均校外补习支出[1]

  (单位:元/年)


全部

城乡

城镇内部

城镇

农村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县城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小学

6580

3000

7811

4000

2702

1200

18125

10000

7658

5000

2895

2000

初中

9887

4000

11772

5000

4167

2000

21748

10000

13318

6000

5012

2550

高中

12208

5000

13628

6000

6064

2125

28602

20000

13398

8000

8021

3000

全部

8438

3600

9926

5000

3581

1500

20881

10000

10169

5500

4495

2200

  2.中小学生校外兴趣班参与和支出情况

  表4为全国分城乡中小学生兴趣班参与率。总体上,有15.5%的中小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参加过校外兴趣班。分城镇和农村来看,城乡差异显著,城镇中小学生参与率是农村学生的4倍;从城镇内部来看,一线城市平均参与率为34.9%,二线城市为20.8%,县城参与率不到一线城市的一半。从学段来看,各地区小学生参与率均高于初中和高中。在小学阶段,城镇地区兴趣班参与率接近或略超过补习班参与率,到初中阶段才开始下降到补习班参与率的2/5-1/5左右。到高中阶段兴趣班参与率出现进一步的下降,仅农村地区例外。

  表4 全国分城乡中小学生兴趣班参与率

  (单位:%)


全部

城乡

城镇内部

城镇

农村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县城

小学

22. 3

32. 5

7. 4

47. 5

31. 6

21. 3

初中

9. 6

14. 5

2. 9

24. 0

12. 2

10. 3

高中

5. 8

6. 7

4. 1

10. 1

5. 4

7. 4

全部

15. 5

22. 2

5. 5

34. 9

20. 8

15. 2

  表5为全国分城乡中小学生平均校外兴趣班支出。全国中小学生每年校外兴趣班支出平均为5340元,中位数为3000元。分城乡来看,城镇地区平均为5612元(中位数为3000元),农村地区为3657元(中位数为1350元),城镇地区为农村地区的1.5倍左右。从城镇内部来看,一线城市的平均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县城地区的4倍,农村地区的3倍左右。从学段来看,尽管初中和高中阶段校外兴趣班的参与率远低于小学,但在参与兴趣班的学生中,高中阶段支出最高,其次是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支出最低。

  表5 全国分城乡中小学生平均校外兴趣班支出[2]

  (单位:元/年)


全部

城乡

城镇内部

城镇

农村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县城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平均值

中位数

小学

5265

3000

5776

3000

1730

1200

10693

5000

5530

3600

2931

2400

初中

3808

2400

4122

2600

1833

1600

7097

5000

4624

3000

2026

1500

高中

9307

2000

7391

2000

9385

2250

11222

7000

12813

3000

2059

1550

全部

5340

3000

5612

3000

3657

1350

10170

5000

5809

3400

2668

2000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校外兴趣班支出反而高于城镇地区。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农村地区校外兴趣类培训的市场相对不发达、家庭经济能力有限以及对兴趣班回报率的期望较低,因此只有那些具有较强向上流动期望,对子女教育期望更高的家庭才会为高中阶段的子女选择兴趣班,同时这些家庭在家庭收入、受教育水平方面也要高于农村地区平均水平。

  表6主要关注的是发生了兴趣班支出的家庭和没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之间在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总收入和母亲受教育年限方面的差异。首先,农村地区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的母亲受教育年限比没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多0.7年,即1.1倍;城镇地区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的母亲受教育年限比没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多1.2年,即1.1倍。其次,农村地区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是没有兴趣班支出家庭的2.8倍,家庭总收入是没有兴趣班支出家庭的1.5倍;城镇地区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是没有兴趣班支出家庭的1.9倍,家庭总收入是没有兴趣班支出家庭的1.3倍。家庭收入、母亲受教育水平和相应的兴趣班支出水平部分说明了农村地区为上高中的子女选择校外兴趣班的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倾向更加强烈。

  表6 农村和城镇地区高中学生的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总收入和母亲受教育年限


农村地区

城镇地区

有兴趣班支出

没有兴趣班支出

有兴趣班支出占比

(%)

有兴趣班支出

没有兴趣班支出

有兴趣班支出占比

(%)

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元/年)

20513

7223

4. 0

19727

10229

6. 3

家庭总收入(元/年)

76328

50705

4. 0

121820

96764

6. 3

母亲受教育年限(年)

7. 7

7. 0

4. 0

11. 0

9. 8

6. 3

  三、校外培训参与率的差异

  1.分年级的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

  图1和图2为分年级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班和兴趣班参与率的统计描述。总体来看,小学阶段随着年级升高,补习班的参与率逐渐上升,兴趣班的参与率逐渐下降。三年级是一个转折的时点,三年级之前,学生以参与兴趣班为主。三年级之后,学生的参与重点开始转向补习班,而兴趣班的参与率则逐渐走低。初中阶段补习班参与率总体稳定在26%-29%之间,而兴趣班的参与率随着年级的上升不断下降,到初三基本上转向了以学科补习为主。高中阶段校外补习和兴趣班参与率相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有大幅下降,一方面是因为高中阶段,尤其是普通高中更加偏向于升学导向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中阶段在校时间较长,学习主要发生在校内。

  从城乡来看,农村中小学生校外补习参与率远低于城镇地区,尽管随着年级的上升参与率有所提高,但基本在小学高年级之后就稳定在15%-16%左右,直到高中阶段下降到10%以下。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校外兴趣班参与率一直低于10%,且随着年级和学段的升高不断下降,直到高中阶段有略微上升。反观城镇地区,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校外兴趣班的参与率一度达到40%以上,进入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大幅下降,此后随着年级和学段升高不断下降,与农村地区的差距从原来的4倍左右缩小到1.6倍左右,在高中阶段趋同并稳定在5%上下,进入了低校外补习和兴趣班的阶段。总的来看,城镇地区中小学校外培训有着较为鲜明的年龄和学段差异,而农村地区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图1 城乡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班参与率

  

  图2 城乡中小学生校外兴趣班参与率

  2.分成绩水平的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

  接下来看不同学生群体的参与率差异,包括学生在班级的相对成绩、家庭消费水平和母亲受教育水平。图3和图4为农村和城镇地区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补习班与兴趣班参与率。按照学生成绩分组来看,整体的趋势是成绩越高校外补习参与率越高。在农村地区,成绩在班级中上的学生家庭对校外补习的投入最积极,而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家庭对校外补习投入的倾向与成绩中下的学生家庭更加趋同。在城镇地区,在小学阶段,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校外补习的参与率略低于成绩中上的学生,但差异并不大,属于“培优”型补习;在初中阶段,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参与率最高,不同排名的学生之间差距拉大,“培优”的倾向更加明显;在高中阶段,成绩在中下的学生也呈现出对校外补习的需求,其参与率甚至高于成绩中上的学生,此时补习开始偏向于“补差”。

  校外兴趣班的参与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在农村地区,小学阶段兴趣班参与率随着成绩提高而增加,初中阶段兴趣班参与率则呈倒U型分布,高中阶段兴趣班的参与率随着成绩的下降而上升。在城镇地区,随着学段的升高,兴趣班参与率整体下降,但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参与率仍旧高于靠后的学生。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成绩前几名和中上的学生兴趣班参与率甚至高于补习参与率,呈现出“双高”的趋势。而成绩越靠后,补习和兴趣班的参与率就越低,补习和兴趣班参与率之间的差距也越大。到了高中阶段,兴趣班参与率开始呈现出相反的趋势,除了成绩在最后几名的学生之外,成绩越靠后,参与率越高。

  

  图3 农村地区补习班与兴趣班参与率:学生班级成绩

  

  图4 城镇地区补习班与兴趣班参与率:学生班级成绩

  兴趣班参与率的分布从小学阶段的“培优”逐渐过渡到倒U型和“补差”,说明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家庭来说,校外兴趣班投入的动机可能存在差异。表7为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各类兴趣班参与率,包括艺术类(如音乐、舞蹈、书画、演讲等)、体育类(如体能、球类、武术、棋类等)、科技类(如机器人、编程、创客、模型等)、夏令营/游学类。在小学阶段,城乡地区各类兴趣班的参与率都随着成绩提高而增加。初中阶段,成绩中下的学生艺术类和体育类的兴趣班参与率增加,尤其是农村地区开始超过成绩中等和中上的学生。高中阶段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农村地区成绩中等的学生艺术类参与率高于其他学生,而成绩中下的学生体育类参与率高于其他学生;城镇地区成绩在中下的学生艺术类和体育类参与率都要高于其他学生。这表明,在小学阶段,家庭为子女选择校外兴趣班更加倾向于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素质拓展,而从初中阶段开始,通过投入非学术类的项目在升学过程中取得相对优势的倾向逐渐出现,在高中则更加明显。

  表7 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各类兴趣班参与率 (单位:%)


农村地区

城镇地区


艺术类

体育类

科技类

夏令营

游学类

艺术类

体育类

科技类

夏令营

游学类

高中

前几名

2. 5

0. 8

0. 0

0. 0

2. 6

0. 9

0. 4

0. 4

中上

3. 0

1. 1

0. 0

0. 0

4. 3

1. 0

0. 2

1. 0

中等

4. 0

0. 4

0. 0

0. 0

5. 2

1. 7

0. 0

0. 4

中下

2. 6

2. 6

0. 0

0. 0

7. 2

2. 6

0. 0

0. 7

最后几名[3]

0. 0

0. 0

0. 0

0. 0

3. 4

0. 0

0. 0

0. 0

初中

前几名

1. 1

2. 3

0. 0

1. 1

15. 5

5. 3

0. 8

1. 1

中上

2. 0

0. 0

0. 0

0. 0

13. 1

3. 9

0. 6

1. 0

中等

1. 6

1. 1

0. 2

0. 2

7. 3

2. 5

0. 4

0. 8

中下

1. 5

1. 5

0. 0

0. 5

5. 4

5. 4

0. 0

0. 8

最后几名

3. 2

3. 2

0. 0

0. 0

5. 5

3. 6

0. 0

0. 0

小学

前几名

8. 5

1. 2

0. 4

0. 6

34. 8

10. 0

2. 6

2. 1

中上

7. 6

2. 4

0. 0

0. 6

33. 2

11. 6

1. 8

1. 7

中等

5. 0

1. 4

0. 0

0. 1

18. 3

7. 9

0. 9

1. 4

中下

0. 4

1. 2

0. 0

0. 0

11. 1

4. 9

0. 3

0. 6

最后几名

2. 1

1. 0

0. 0

0. 0

7. 7

3. 1

0. 0

0. 0

  3.分家庭消费水平的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

  图5和图6根据家庭年消费总支出由低到高将家庭分为五组,计算各年级学生补习班与兴趣班参与率。从总体趋势来看,家庭消费水平越高,学生参与补习班或兴趣班的比例也更高。在农村地区,小学和初中阶段补习参与率随着家庭消费水平提高而上升,高中阶段则趋于平缓,除高收入组之外,家庭消费水平与校外补习参与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在城镇地区,家庭对补习和兴趣班的选择与家庭的总体消费水平更加相关,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兴趣班和初中阶段的补习班。

  

  图5 农村地区补习班与兴趣班参与率:家庭总消费水平

  

  图6 城镇地区补习班与兴趣班参与率:家庭总消费水平

  4.分母亲受教育水平的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

  图7和图8根据母亲受教育水平分为五组,分别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本专科以及本科以上。从总体趋势来看,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学生参与补习班或兴趣班的比例越高;相较于家庭消费水平较高的学生,母亲学历较高的学生参与补习班或兴趣班的比例更高;小学阶段,母亲学历较高的家庭更加偏向于为子女选择兴趣班。在农村地区,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兴趣班参与率的相关性更强,母亲学历为本专科的学生兴趣班参与率高于补习班[4];到初高中阶段,母亲受教育水平则与补习参与率的相关性更强。在城镇地区,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母亲受教育水平与补习班参与率之间都存在较强的正向关系,而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兴趣班的关系则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在小学阶段,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上的学生兴趣班参与率高于补习参与率;到初中阶段,兴趣班参与率出现大幅下降,仅有母亲学历为本科以上的学生兴趣班参与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到高中阶段,两者的关系趋于平缓,出现与农村类似的趋势。

  

  图7 农村地区补习班与兴趣班参与率:母亲受教育水平

  

  图8 城镇地区补习班与兴趣班参与率:母亲受教育水平

  四、家庭校外培训支出的差异

  1.分家庭消费水平的学生校外培训支出

  首先,我们根据家庭全年消费总支出,由低到高将家庭分为五组,分别为家庭年消费支出最低20%组、20%-40%组、40%-60%组、60%-80%组和最高20%组。此外,我们还关注消费支出处于最低5%以及最高5%的两组家庭。由表8可见,随着家庭消费支出的提高,校外培训总支出(包括补习类和兴趣类)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来自家庭年消费最高20%组的学生人均校外培训支出为7447元/年,最低20%组为209元/年。而年消费支出最高5%组的学生人均校外培训支出为13675元/年,最低5%组为171元/年。从校外培训支出占生均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来看,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提高,这一比例不断提高,最低5%组仅为6%,而最高5%为47.9%。

  表8 不同消费水平组的家庭子女校外培训支出情况[5]


最低5%

<20%

20%-40%

40%-60%

60%-80%

>80%

最高5%

校外培训支出(元/年)

171

209

464

966

2188

7447

13675

补习班(元/年)

149

185

374

691

1602

5275

9759

兴趣班(元/年)

22

24

89

275

586

2173

3916

占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比例(%)

6. 0

6. 7

11. 6

17. 4

25. 9

40. 1

47. 9

  图9和图10为根据家庭年消费总支出分为五组的不同学段学生校外培训支出情况。[6] 考虑到支出分布本身的特征以及一些极端值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均值和中位数的变化趋势。在各学段,家庭消费水平越高,校外培训支出越多。此外,消费水平较低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对子女的校外教育选择和投入趋同,而消费水平较高的家庭在收入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对子女的校外教育选择和投入更多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家庭文化资本等,因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就城乡差异来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农村地区的校外培训支出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城镇地区校外培训的投入在各个学段都维持着较高的水平。到高中阶段,农村地区的课外补习开始与城镇靠拢,家庭消费处于中低水平的农村家庭校外培训支出甚至要高于城镇家庭。需要注意的是,图9和图10采用的是参加校外补习或兴趣班并发生支出的样本。也就是说,在农村校外补习参与率仅为城镇地区的1/3到一半的情况下,那些为子女选择校外补习的农村家庭支出水平接近城镇家庭。

  

  图9 农村地区家庭生均校外培训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图10 城镇地区家庭生均校外培训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2.分母亲受教育水平的学生校外培训支出

  图11和图12为根据母亲受教育水平分为五组的校外培训支出。从总体趋势来看,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校外培训支出越高。在城镇地区,这个趋势更加明显,母亲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均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下家庭,也高于家庭消费水平最高的20%组家庭。此外,母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内部差异较小。

  在农村地区,母亲受教育水平与校外培训支出的关系并不一致。小学阶段,母亲学历为本专科的家庭校外培训投入远高于母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家庭,同时组内差异也较大(均值为6667元/年,中位数为3300元/年)。初中阶段,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校外培训支出也越高,但家庭组之间的差异不大。高中阶段,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校外培训的投入反而更高,从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到本专科,校外培训生均支出依次为6819元/年、7743元/年、7061元/年和4940元/年。中位数则相反,依次为1800元/年、2500元/年、3100元/年和4000元/年。一方面,在这些发生了校外培训支出的家庭中,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很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增加校外培训的投入来弥补文化资本的不足;另一方面,尽管平均支出低,但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组内差异小。也就是说,在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家庭中,有部分家庭倾向于对子女进行高额的校外投入,另一部分家庭则投入较少,结果造成较大的组内差异。而在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家庭中,对子女校外培训的投入努力程度相近。这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校外教育投入的态度越接近的趋势在城镇中也存在。

  

  图11 农村地区家庭生均校外培训支出:母亲受教育水平

  

  图12 城镇地区家庭生均校外培训支出:母亲受教育水平

  五、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提供者

  在讨论校外培训的提供者时,我们主要关注学科类校外培训,主要关注商业公司和个人两类举办者。根据表9第一部分,参与商业公司补习班的学生占所有参加校外补习学生的26.6%。从学段来看,小学阶段占比最高,为27.4%;其次是初中,为26.3%;高中阶段最低,为24.3%。从城乡来看,城镇地区参加商业公司补习班的学生占比为32.0%,农村地区仅为8.1%。从城镇内部来看,一线城市高达60.4%,其次是二线城市,为37.7%,县城最低,为16.1%。根据表9第二部分,参与个人举办的补习班的学生占所有参加校外补习学生的70.6%。从学段来看,小学阶段占比最高为71.2%,其次是初中70.8%,高中阶段最低为68.2%。[7] 从城乡来看,城镇地区参加个人补习班的学生占比为65.7%,农村地区为87.6%。从城镇内部来看,一线城市最低为35.4%,二线城市为60.4%,县城最高为80.9%。

  表9 商业公司和个人举办的补习班的参与率 (单位:%)

商业公司举办


全部

城乡

城镇内部

城镇

农村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县城

小学

27. 4

33. 5

7. 0

64. 7

38. 7

16. 9

初中

26. 3

31. 4

10. 2

53. 8

37. 9

17. 5

高中

24. 3

27. 5

7. 9

56. 4

33. 1

10. 9

全部

26. 6

32. 0

8. 1

60. 4

37. 7

16. 1

个人举办


全部

城乡

城镇内部

城镇

农村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县城

小学

71. 2

65. 9

88. 7

34. 2

60. 9

80. 9

初中

70. 8

65. 7

86. 7

37. 4

58. 8

82. 5

高中

68. 2

65. 1

84. 1

36. 4

61. 7

78. 2

全部

70. 6

65. 7

87. 6

35. 4

60. 4

80. 9

  一般来说,商业公司培训的费用较高,因此我们不难想到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选择商业公司补习班的比例高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图13和图14根据家庭全年消费总支出,由低到高将家庭分为五组,分别为家庭年消费支出最低20%组\20%-40%组、40%-60%组、60%-80%组和最高20%组。根据图13,家庭消费水平越高,参与商业公司补习班的学生占比越高。城镇地区,尤其是一线城市的这个趋势尤其明显,一线城市家庭消费水平最低的20%组参加商业公司补习班占比为0,而最高的20%组占比为62.5%。二线城市的趋势与城镇地区接近,略高于城镇平均水平,而县城的趋势则更加接近于农村地区。从农村地区来看,整体上参与商业公司补习班的比例低于10%,同样也随着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根据图14,家庭消费水平越高,参与个人补习班的学生占比越低。城镇地区,尤其是一线城市的这个趋势尤其明显,一线城市家庭消费水平最低的20%组参加个人补习班占比为100%,而最高的20%组占比为34%。县城学生参与个人补习班的比例与农村地区接近,与家庭消费水平的关系并不明显,各组家庭个人补习班的参与率均在80%以上,家庭消费水平较低的两组家庭占比略高于其他家庭。

  

  图13 不同消费水平的家庭子女参与商业公司补习班的比例

  

  图14 不同消费水平的家庭子女参与个人补习班的比例

  在个人提供者中,在职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教育部自2015年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但仍有媒体报道个别教师上课不教,鼓励学生参与自己课后提供的课外补习的情况。通过分析家庭调查数据发现,在职教师给本校学生提供课外补习的情况仍然存在,且不同的地区程度不同。表10列出了补习班教师为本校教师的比例。从学科来看,语文的占比最高,为19%,其次是数学,为15.8%,英语占比最低,为13.1%。从学段来看,小学阶段由本校教师提供补习的占比最低,其次是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占比最高。从地区来看,农村地区由本校教师提供补习的占比高于城镇地区,一线城市低于二线城市和县城,而县城则与农村地区的平均水平接近。结合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可能是因为部分地区课外补习的资源较少,在职教师仍然是满足家长和学生校外学习需求的最佳选择。

  表10 补习班教师为本校教师的比例

  (单位:%)

语文


全部

城乡

城镇内部

城镇

农村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县城

小学

17. 4

13. 1

27. 7

3. 6

12. 1

24. 6

初中

20. 6

16. 3

31. 2

9. 1

12. 8

40. 0

高中

30. 3

29. 3

33. 3

12. 5

16. 7

27. 3

全部

19. 0

15. 0

28. 8

5. 6

12. 5

28. 4

数学


全部

城乡

城镇内部

城镇

农村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县城

小学

14. 8

10. 8

26. 1

4. 6

9. 6

21. 5

初中

18. 1

14. 0

31. 2

5. 8

11. 9

34. 3

高中

14. 6

13. 4

21. 3

8. 3

11. 2

22. 5

全部

15. 8

12. 3

27. 3

5. 8

10. 6

25. 4

英文


全部

城乡


城镇内部



城镇

农村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县城

小学

9. 3

5. 7

22. 8

1. 3

5. 1

14. 3

初中

17. 9

13. 6

31. 1

6. 7

9. 8

32. 0

高中

19. 8

16. 6

35. 3

15. 6

7. 8

26. 1

全部

13. 1

9. 3

26. 8

4. 4

6. 8

21. 7

  六、校外培训机构大数据

  上文根据家庭调查受访家庭的自我汇报数据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分析,接下来我们使用从大众点评网学习培训频道抓取的课外培训机构数据对校外培训机构中的升学辅导类机构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分析。数据采集于2019年5月,总计包括全国325个城市约86.4万的培训机构信息。我们保留其中的四类,即中小学综合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经过去重和无效样本筛除后,共获得全国325个地级市约18.7万培训机构。这些机构直接与学科类补习服务的市场供给相关,是家庭校外教育资源的一个主要获取渠道。图15是总量约18.7万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布图。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江浙沪、山东和京津地区)聚集了大量培训机构,中西部的若干省会城市同样驻扎了较多的机构。从城市层面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培训机构数量最多,三者均超过了4000家。

  

  图15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绝对数分布(2019)

  由于机构数量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口因素,在考虑了城市中小学在校学生规模后,我们依然可以观察到培训机构分布的不均衡性。在东部沿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培训市场十分活跃;中西部地区的培训市场则相对沉寂(见图16)。城市层面的估算结果表明,在北京和上海,每千人中小学生拥有的学科类机构数分别为3.8和3.3家;在西部地区的若干城市(主要在青海和西藏),即便考虑了学生规模,生均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拥有量依然接近于0。

  

  图16 每千人中小学生拥有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2019)

  注:数据由作者根据大众点评网学习培训频道的机构数据以及各城市2016 年在校中小学生数自行计算。

  我们进一步检验了城市民众“购买力”与生均学科类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在未调整其他变量的情况上,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十分明显(见图17)。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学生家庭对培训的需求也在升高。供给侧的活跃与需求侧的火热彼此映照,补习支出的热度分布与培训机构的密度分布是非常相似的。

  

  图17 “购买力”效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生均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

  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016年数据。

  上述分析将每个机构视为权重相同的个体,并未考虑培训机构的异质性。事实上,培训机构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知名培训机构的生源量通常更多,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大型连锁培训机构的入驻甚至可能会冲击一个城市的培训市场,即“赢者通吃”现象。基于大众点评网的数据特征,我们通过文本识别,从大众点评网18.7万学科类培训机构中筛选出约1.2万家连锁性质的培训机构,占比约为6.5%。图18呈现了城市层面每千人中小学生拥有的连锁型学科类培训机构数。一方面,从数量上看,连锁型机构集中于直辖市、省会或副省级等一、二线城市,这与我们日常观察到的连锁型机构布局策略一致,城市发展水平、学龄人口规模等都是连锁型机构必须考虑的市场因素。另一方面,从生均连锁型机构拥有量看,东部沿海地区和若干大城市有明显的优势,上海尤为突出。上海是各类连锁型学科类培训机构入驻量最大的城市,数量超过了1000家。考虑学生规模后,上海每千人中小学在校生拥有的连锁型培训机构接近0.78家,同样是全国之最。此外,中西部地区依然是培训机构布点的洼地,东北部地区“培训机构高地”的现象不再突出——这表明我国东北部城市的培训市场虽然火热,但主要以小型培训机构为主,这种经济模式或消费特点有待更多研究的挖掘。总的来看,不论是一般性的培训机构,还是连锁性质的机构,布点都倾向于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或地区。

  

  图18 每千人中小学生拥有的连锁型学科类培训机构数(2019)

  注:数据由作者根据大众点评网学习培训频道的机构数据以及各城市2016 年在校中小学生数自行计算。

  我们将家庭调查数据与培训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分析城乡家庭在校外教育资源方面的可及性差异。表11为农村和城镇校外培训机构分布情况,据此可以观察到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家庭可获得的教育资源的差异。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城镇地区户主是本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23.98%,体制内就业占比为33.16%,年收入中位数为7.02万元;而农村地区户主是本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1.3%,体制内就业占比为4.7%,年收入中位数为2.93万元。从家庭可获得的教育资源来看,城镇社区周边一千米范围内中小学数量为4.59所,而农村社区周边中小学数量为1.4所;城镇社区周边一百米范围内补习机构数量为0.26所,一千米范围内增加到18.05所,其中连锁机构9.92所;农村社区周边一百米范围内仅有0.04所,一千米范围内不足一所,其中连锁机构平均0.04所。由表11可见农村地区家庭相对于城镇地区家庭,其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工作稳定性更低,而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也更低。

  表11 农村和城镇校外培训机构分布情况


均值(标准差)

变量

城镇

农村

周边机构数(<0.1 km)

0. 26 (0.79)

0. 04 (0.23)

周边机构数(<0.5 km)

5. 27 (8.15)

0. 34 (1.30)

周边机构数(<1 km)

18. 05 (25.02)

0. 93 (4.20)

周边连锁型机构数(<0.1 km)

0. 01 (0.13)

0

周边连锁型机构数(<0.5 km)

0. 47 (1.19)

0. 02 (0.15)

周边连锁型机构数(<1 km)

1. 82 (3.51)

0. 04 (0.36)

户主平均受教育年限

9. 92 (2.01)

6. 96 (1.32)

户主大专/高职及以上学历占比(%)

20. 73

1. 30

女性户主的比例(%)

23. 98

11. 18

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万元)

7. 02 (3.87)

2. 93 (1.96)

非农户籍户主的比例(%)

63. 09

6. 13

户主体制内就业的比例(%)

33. 16

4. 70

周边1km内的中小学数量

4. 59 (4.40)

1. 40 (1.26)

数量

819

609

  注:培训机构数来自大众点评网;社区周边中小学校数量通过高德地图的周边POI搜索获得;其他变量通过将家庭调查原始数据进行社区层面的汇总得到。社区受访家庭数量的均值为27.9户,中位数为25户;总有效家庭样本39890户。

  七、小结

  本文基于2019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现状及其与城镇地区的差异进行分析,主要发现如下:

  首先,2018-2019学年,分别有24.4%和15.5%的中小学生在过去一学年里参加过学科类校外补习和兴趣类校外培训。城乡差异显著,城镇地区中小学生补习班是农村地区的2倍,平均支出是农村地区的3倍;城镇地区中小学生兴趣班的参与率是农村地区的4倍,平均支出是农村地区的1.5倍左右。从不同年级和学段的学生群体来看,城镇地区的中小学生校外补习和兴趣班的参与变化有着较为鲜明的年龄和学段差异,而农村地区则一直处于低位。从家庭消费水平来看,小学和初中阶段,农村地区的校外培训支出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到高中阶段,农村地区的课外补习开始与城镇靠拢,家庭消费处于中低水平的农村家庭校外培训支出甚至要高于城镇家庭。也就是说,在农村校外补习参与率仅为城镇地区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情况下,那些为子女选择校外补习的农村家庭支出水平接近城镇家庭。从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来看,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学生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和支出越高,而且家庭之间的投入努力程度也越接近。这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校外教育投入的态度越接近的趋势在农村和城镇中都存在,在农村的高中阶段尤为明显。

  其次,本文还关注校外培训的提供者,以及农村和城镇家庭选择不同提供者的差异。本文主要关注了商业公司和个人两类校外补习服务提供者,农村地区参与商业公司补习的学生占8.1%,参与个人补习班的学生占87.6%,城镇地区的比例分别为32%和65.7%。家庭消费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商业公司提供的补习。此外,农村地区补习班教师为本校教师的占比接近30%,而城镇地区低于15%,一线城市更是在5%左右。农村地区以个人补习班为主以及本校教师授课占比高这两个趋势部分是因为农村地区校外补习的资源较少,校外培训市场不存在或不发达,个人提供的补习班以及在职教师仍然是满足家长和学生校外学习需求的最佳选择。根据从大众点评网学习培训频道抓取的全国18.7万所中小学校外补习机构数据,发现商业校外补习机构,尤其是大型连锁机构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直辖市、省会或副省级城市等一、二线城市。农村地区家庭相对于城镇地区家庭,不仅在户主受教育程度、工作稳定性和家庭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背景方面更低,其中小学阶段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也更低。

  [1] 仅包括参与校外补习并发生了支出的样本。

  [2] 仅包括参与校外兴趣班并发生了支出的样本。

  [3] 最后几名为0部分原因是受访户认为在校学生成绩在后几名的偏少,造成这一分组样本量偏小。

  [4] 需注意的是,农村地区母亲学历为本专科的样本远低于城镇地区,对这一个群体估计的稳定性会有一定的影响。

  [5] 表8生均支出采用的是全部有效样本,包括参与和未参与校外培训的中小学生。

  [6] 图9和图10采用的是参加校外补习或兴趣班并发生支出的样本。

  [7] 表9主要关注商业公司和个人两类举办者,此外还有家教等其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