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基础教育阶段公共财政投入的再分配效应: 基于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魏易 发布时间:2021-06-01
摘要: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对公共教育投入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尤其是城乡学生和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分配进行了分析,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共财政投入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差异,具有正向的分配效应。本文还关注了小规模学校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在校生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的城乡差异,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的城乡差异。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自2005年至今十几年的过程中,在促进公平这一主导性政策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图1)。2012-2018年期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3万亿元增长到3.7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连续七年保持在4%以上。

                        

  图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支出和义务教育阶段支出

  (调整到1993年价格)(单位:亿元)

  这一时期,政府为建设和完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的基本制度做出了大量努力,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探索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实行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阶段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于促进公平的主导性政策目标,中央与省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较为聚集的学校的投入,通过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职免学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改造薄弱学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解决了20世纪90年代普遍困扰我国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短缺问题,缓解了低收入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由于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共预算事业费城乡差异以及县域内的校际差异显著缩小。

  在此背景下,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从学生和家庭的微观层面来看,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和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学生群体之间是怎样分配的?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察学生就读学校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信息、家庭教育支出情况和学校获得的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信息。本文整合了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和学校层面的公共教育投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2017年的家庭调查覆盖了4万余户家庭,其中中小学生有1.4万人。根据样本中学生的就读学校信息,将调查数据与学校层面公共教育投入数据进行了匹配,从而得到了样本学生家庭端的支出情况和学校端的投入情况。共有10339个样本匹配成功,覆盖了5053所学校。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公共教育投入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尤其是城乡学生和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分配进行分析。

  下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其次基于匹配成功的中小学生样本,对家庭教育支出以及子女所在学校的经费投入情况进行描述。第二部分首先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中小学生样本,分析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在城乡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分布情况,其次聚焦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和连片特困地区学校的学生,分析该群体的家庭教育支出和所在学校的经费投入情况。第三部分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中小学生样本,分析民办和公办学校在读学生在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方面的差异。

  二、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

  1.家庭调查样本分布

  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Household Survey,CIEFR-HS)是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旨在收集家庭子女教育选择和支出相关的信息,推动教育财政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调查内容包括0-3岁幼儿早教、3-6岁幼儿入园、6-16岁及16岁以上在读情况,以及中小学阶段入学选择、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补贴情况。2017年第一轮调查覆盖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5个 县(区、县级市),1428个村(居)委会,样本规模为40000户。其中0-6岁及16岁以上在校生2.1万人,中小学在校生1.4万人。表1为2017年CIEFR-HS个人样本中18岁以下的所有样本和18岁以上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分布情况。样本总数为23131。根据样本就读的学段来看,没有上学的样本占比21.7%,基础教育阶段在读学生,学前阶段占比为18.4%,小学阶段为32.4%,初中阶段为14.5%,普通高中约9.8%,中职阶段约3.2%。

  表1 2017年家庭调查样本分布

学段

样本量

未加权样本百分比

加权后样本百分比

没有上学

5021

21. 7%

22. 5%

学前

4255

18. 4%

18. 5%

小学

7487

32. 4%

32. 1%

初中

3358

14. 5%

14. 0%

普高

2265

9. 8%

9. 9%

中职

745

3. 2%

3. 0%

合计

23131

100%

100%

  注:没有上学的学生没有家庭教育支出,在家庭教育支出的分析中没有包含该部分样本。此处列出只是为了完整呈现18岁以下及18岁以上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所有样本情况。

  表2为样本的城乡分布。城镇样本的数量为14090,占69.9%,农村样本数量为9041,占比为39.1%。加权后,城镇样本和农村样本的占比分别为55.3%和44.7%。

  表2 样本的城乡分布

城乡

样本量

未加权样本百分比

加权后样本百分比

全国情况*

城镇

14090

60. 9%

55. 3%

58. 5%

农村

9041

39. 1%

44. 7%

41. 5%

合计

23131

100%

100%

10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数据是根据2017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

  在匹配成功的样本中,共有小学2268所、初中1630所、高中1155所。图2和图3为样本中小学生就读学校的地区和城乡分布。[1] 根据家庭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组,来看不同家庭组学生就读学校的地区分布,可以看出,最低和次低收入两组家庭有60%左右的子女就读的学校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不到30%在东部地区;而消费水平最高组有超过50%的家庭子女就读的学校分布在东部地区,不到40%在中西部地区。从学校的城乡分布来看,最低收入组的学生有26%在位于乡中心区和村庄地区的农村学校就读,次低收入组有19%的学生在农村学校就读,中等收入组有11%,次高收入组有10%,而最高收入组有6%在农村学校。另一方面,最低收入组有19%在主城区学校,次低收入组有31%,中等收入组有46%,次高收入组有53%,而最高收入组则有64%在主城区学校就读。

  

  图2 样本中小学生就读学校的地区分布

  

  图3 样本中小学生就读学校的城乡分布

  2.样本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

  表3为样本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情况。从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水平来看,农村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分别为3509元、4865元和13647元,城镇家庭分别为10710元、13360元和21268元。总体上,城镇家庭在每个孩子教育上的投入是农村家庭的2.5倍左右。其中小学阶段差异最大,城镇家庭是农村家庭的3倍左右,初中阶段城镇家庭是农村家庭的2.7倍左右,高中阶段缩小为1.5倍左右。从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看,农村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家庭分别是9.0%、13.5%和33.2%,城镇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家庭分别是13.0%、16.9%和27.4%。在小学阶段,农村家庭负担低于城镇家庭,初中逐渐接近城镇水平,高中阶段超过城镇地区的平均负担水平。

  表3 样本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情况


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元/年)

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占比(%)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小学

10710

3509

13. 0

9. 0

初中

13360

4865

16. 9

13. 5

普通高中

21268

13647

27. 4

33. 2

平均

13499

5517

16. 9

14. 2

  3.样本中小学生所在学校的办学和经费情况

  表4为样本中小学就读学校的办学和经费状况。从学校规模和生师比来看,小学和初中阶段农村地区的学校规模略小于城镇地区,生师比低于城镇地区;到高中阶段,农村高中的校均学生规模开始高于城镇地区,生师比也高于城镇地区。根据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从调查情况来看,除了农村普通高中之外,样本中小学生所在的农村和城镇地区学校基本上达到了该标准。从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镇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较为接近,农村略低于城镇地区,而高中阶段城乡差异扩大。从生均教育事业费中的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即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占全部生均教育事业费的比例)来看,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均达到90%以上,尤其是农村地区小学阶段达到97.6%,初中阶段达到96.2%。高中阶段,城镇和农村普通高中公共财政投入占比为80%左右,可见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更加依靠事业收入等非财政性收入来筹措办学经费,也因此拉大了城乡生均经费差异。

  表4 样本中小学生就读学校的办学和经费情况


学生数(人)

生师比(%)

生均教育事业费(元/年)

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元/年)

公共财政投入占比(%)

农村

小学

1074

16. 2

12390

12098

97. 6

初中

1146

11. 9

16088

15471

96. 2

普通高中

2892

13. 2

13690

11212

81. 9

平均

1398

14. 3

13779

13021

94. 5

城镇

小学

1701

18. 5

12963

12181

94. 0

初中

1511

13. 0

18972

17297

91. 2

普通高中

2561

12. 0

21954

17752

80. 9

平均

1823

15. 7

16317

14621

89. 6

  三、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情况

  本节首先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中小学生样本,分析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在城乡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分布情况,其次聚焦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和连片特困地区学校的学生,分析该群体的家庭教育支出和所在学校的经费投入情况。

  1.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的城乡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农村和城镇地区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水平和负担程度。图4为城乡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教育支出和负担。根据家庭年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将家庭分为收入最低的20%、次低的20%、中等收入组、次高的20%和最高的20%五组。从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来看,收入最低20%和次低20%的农村与城镇家庭在子女教育支出水平上相差不大,自中等收入组开始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明显低于城镇地区。其中,农村地区收入最高20%家庭组的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仅略高于城镇中等收入家庭。子女在公办小学和初中上学的农村家庭中,最低收入组平均在每个孩子的教育上花费2286元,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加,最高收入组是最低收入组的3倍。城镇地区家庭之间的教育投入差异更大,最低收入组家庭在每个孩子教育上的花费与农村最低收入组家庭接近,随着收入水平上升增加极快,最高收入组是最低收入组家庭的8.5倍。虽然农村地区内部差异较小,但对不同家庭来说负担率差异较大,对最低收入组家庭来说,每个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5.3%;而对最高收入组家庭来说,每个孩子的教育支出占5.3%。另一方面,城镇地区家庭的教育支出水平差异较大,但对每个家庭来说的负担率则较为相近,均在13%-14%左右,收入最高的家庭的负担率反而略高于其他家庭。

  

  图4 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和负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

  (单位:元/年,%)

  其次,我们来看农村和城镇地区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经费投入情况。图5为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费是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经常性费用,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不包括基本建设经费。我们采用生均教育事业费来衡量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投入水平。目前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基本上由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和城镇学校的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占比均达到98%以上。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城乡不同收入水平组的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差异不大,收入较高群组子女所在学校略高于收入较低群组。从城乡差异来看,收入最高的20%家庭中,城镇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明显高于农村家庭。除此之外,农村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接近或高于城镇地区,尤其是收入最低20%的农村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明显高于城镇家庭。

  

  图5 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

  (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单位:元/年)

  多年来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的重视和投入,使得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子女所在的学校之间的教育经费差异大大缩小,且呈现出向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倾斜的趋势。这一点在生均奖助学金的分配中尤其明显。图6为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平均来看,农村地区公办学校生均奖助学金达452元,而城镇地区公办学校为180元。从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来看,奖助学金的分配向着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子女所在学校倾斜。相对于高收入家庭子女所在的学校,这些学校可能聚集了更多的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因此图6部分说明了奖助学金的分配能够有效瞄准目标学生群体。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到,尽管学校的生均经费差异不大,但从城乡不同收入组的家庭教育支出来看(图4),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差距迅速增加,尤其是城镇家庭。其结果是,低收入组城乡家庭子女教育投入几乎没有差异,而高收入组的城乡家庭之间相差了几乎2倍。因此,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仅能部分弥补家庭教育投入的差距。

  

  图6 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

  (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单位:元/年)

  2.小规模学校在校生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

  在农村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情况值得关注。分地区来看,本文的样本学校中,有58%的小规模学校分布在乡中心区和村庄地区,20%分布在镇中心区和镇乡接合区,其余20%左右在主城区或城乡接合区。分家庭收入水平来看,本文的小规模学校样本中来自收入最低20%和次低20%两组家庭的学生占45%,中等收入组学生占19%,中高收入组占36%。图7是分城乡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小规模学校分布情况。在农村地区,有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小规模学校就读,在城镇地区则有更多中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在小规模学校就读。农村的小规模学校更加可能是教学点和村小,其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可能低于乡镇的大规模学校。而城镇地区的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则可能高于大规模学校,因而吸引了更多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

  

  图7 分城乡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小规模学校分布情况(学生数:≤200人)

  为此,我们进一步来看农村和城镇小规模学校经费投入和在校生家庭教育支出,分析农村和城镇小规模学校有何差异。图8为分城乡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小规模学校经费投入和在校生家庭教育支出。我们仍旧根据家庭年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组来看家庭的教育支出和所在学校的经费投入。从家庭教育支出水平来看,农村和城镇地区就读于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家庭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校生家庭的教育支出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农村学校在校生家庭。城镇小规模学校在校生家庭则产生了分化,最高收入组的家庭教育支出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城镇学校在校生家庭,而其余各组则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城镇家庭。从学校经费投入水平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为19436元,高于农村14201元的平均水平,而且不同收入分组之间没有太大差异。而城镇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则有较大差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从最低收入组的19383元,增加到最高收入组的43068元。可见,农村地区的小规模学校经费投入水平相当,很可能在办学质量等方面都较为类似;城镇地区的小规模学校有较明显的分化,既包括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均经费水平类似的学校,也包括生均经费较高的小规模学校。

  

  图8 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教育支出和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

  (学生数:≤200人)(单位:元/年)

  平均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为432元,接近于农村学校平均水平;城镇小规模学校为360元,是城镇学校平均水平的两倍,可能受经费保障水平和学生规模的影响较大。小规模学校由于其学生人数较少,其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奖助学金都受到在校生人数的较大影响。我们仍根据学生的家庭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将农村和城镇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分别分为五组。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均奖助学金整体上高于城镇地区,其分布与家庭收入水平没有明显关系。城镇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整体上低于农村地区,由于样本量有限,各收入组均值有一定的浮动,其分布与家庭收入水平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图9 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教育支出和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

  (学生数:≤200人)(单位:元/年)

  3.贫困地区在校生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

  本节主要对贫困地区中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现状进行描述。图10为连片特困地区分城乡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在校生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可见,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家庭教育支出普遍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城镇家庭略高于农村家庭,两者之间差距不大。从学校经费水平来看,首先,连片特困地区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接近但略低于全国农村和城镇的平均水平;其次,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普遍高于城镇地区。就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中高收入群组家庭子女所在的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高于农村学校,而连片特困地区则相反,农村比城镇学校高3000~5000元左右。

  

  图10 连片特困地区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教育支出和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单位:元/年)

  连片特困地区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地区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2倍,而城镇地区是全国城镇平均水平的3倍。尤其是农村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所在的学校,其生均奖助学金达到1000元左右。总体来看,奖助学金的分配并没有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而连片特困地区中小学的学生则获得了更高的奖助学金。

  

  图11 连片特困地区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

  (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单位:元/年)

  四、民办学校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的差异

  我们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在校生也按照家庭年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组,来看那些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情况。图12为子女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家庭的教育支出和负担。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学生的家庭在每个子女教育上的支出普遍更高,负担也更重。农村地区最低收入组家庭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教育支出为4670元,是公办学校学生家庭的2倍左右;最高收入组家庭支出为19919元,是公办学校学生家庭的3倍左右。在城镇地区,民办学校学生的家庭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就家庭负担来看,民办学校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远高于公办学校学生。农村地区最低收入组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为34%,而城镇地区最低收入组家庭则高达67.6%。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面临的子女教育的经济负担下降,但仍旧高于公办学校学生家庭的最高水平。

  

  图12 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和负担(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单位:元/年)

  平均来看,农村民办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是公办学校的40%左右,城镇民办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接近于公办学校,但实际上内部差异极大。民办学校主要的经费收入来源于事业费中的学费收入,而家庭收入水平决定了其付费能力,因此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子女所在的学校在经费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2] 将民办学校在校生按照家庭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为五组,来看不同家庭组所在学校的经费水平,可以看到同为民办学校,其生均经费差异极大(图13)。首先,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明显更低。农村地区最低收入组的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为3230元,最高收入组为8362元。这个差异在城镇地区更加明显,城镇地区最低收入组的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为4734元,最高收入组接近2万元。其次,各收入水平的农村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经费均低于城镇家庭所在学校的生均经费,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学校生均事业费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最高收入组的城镇家庭的学校生均经费是农村的3倍。再次,农村地区民办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水平也低于城镇地区学校,而且分配并没有更加倾向于低收入家庭子女所在的学校。

  

  图13 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子女所在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单位:元/年)

  五、小结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在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通过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的背景下,从学生和家庭的微观层面来看,农村地区和低收入家庭是否享受到了更多的公共财政的阳光?基于覆盖29个省,355个县,4万户家庭的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我们对公共教育投入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尤其是城乡学生和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分配进行分析,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共财政投入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差异,具有正向的分配效应。具体发现如下:

  农村和城镇地区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上差异较大。总体上,城镇家庭在每个孩子教育上的投入是农村家庭的2.5倍左右。其中小学阶段差异最大,城镇家庭是农村家庭的3倍左右,初中阶段城镇家庭是农村家庭的2.7倍左右,高中阶段缩小为1.5倍左右。从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看,在小学阶段,农村家庭负担低于城镇家庭,初中逐渐接近城镇水平,高中阶段则超过城镇家庭。另一方面,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的重视和持续投入使得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收入的家庭子女所在的学校之间的教育经费差异缩小,且出现了向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倾斜的趋势。

  除城乡学校差异之外,本文还关注了两类学校,一类是在校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另一类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学校。在农村地区,有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小规模学校就读,其家庭教育支出低于农村同等收入水平的家庭。另一方面,从学校经费投入水平来看,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生均经费高于农村平均水平。而城镇小规模学校的经费投入和学生家庭教育支出则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城镇地区有更多中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在小规模学校就读,而且其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生均经费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尤其是在高收入阶段,平均家庭教育支出已经达到2万元以上,而学校的生均经费则超过4万元。可见,农村地区的小规模学校其经费投入水平相当,很可能在办学质量等方面都较为类似;城镇地区的小规模学校有较明显的分化,既包括与农村投入水平类似的学校,也包括高投入的小规模学校。

  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来看,连片特困地区学校的生均经费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村学校生均经费普遍高于城镇地区。其次,连片特困地区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尤其是农村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所在的学校生均奖助学金达到1000元左右。

  最后,本文还关注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经费投入的差异。从家庭教育支出来看,由于民办学校需要缴纳学费等各种费用,这些家庭在教育支出方面相对较高,其支出几乎是公办学校学生的3倍。由于民办学校经费主要依赖于家庭缴纳的学费,因此民办学校不仅生均事业费低于公办学校,而且城乡之间、农村和城镇内部的学校之间都存在极大差异。

  [1] 家庭经济水平分组是按照2017年家庭调查覆盖的全部4万户家庭年度消费总支出由低到高的加权分组。

  [2] 根据学校经费数据计算,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镇民办学校的教育事业费中来自公共财政投入的比例为2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