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教育、医学与健康交叉研究”分论坛综述
作者:李文卓 发布时间:2020-01-14
摘要:

本论坛按照研讨主题分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分析”和“教育与医学/健康的经济学分析”两个主题。

  2019年10月26-2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举办。在27日举行的“教育、医学与健康交叉分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康乐和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研究联盟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吴红斌博士主持。

  本论坛按照研讨主题分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分析”和“教育与医学/健康的经济学分析”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的报告学者包括: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侯建林、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博士后廖凯举、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文卓、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李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丹、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青年教师吴红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李岩。第二个主题的报告学者包括: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刘宏、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周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泽云、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康乐、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周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夏洁。以下就相关发言内容予以综述。

  一、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分析

  医学科技人才是建设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的核心要素,院校教育是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源头和起点。2014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和2017年《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医学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愈发受到重视。论坛的专题一围绕着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以临床医学为代表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与会嘉宾分别从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临床实践者等视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以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为线索,对从学医缘起到培养方式、从招生规模到质量保障、从需求挑战到改革发展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讨。

  1.全球化进程加速,全球卫生教育有待加强

  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侯建林就全球卫生教育在医学院校应用的必要性、形式、效果以及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全球医学教育的现状等内容进行介绍。他表示,当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员、信息及治病因素的跨文化流动不断增加,需要跨国解决的卫生问题愈演愈烈,医疗工作者将面临更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因此在设计医学教育时必须具备全球化视角,更加广泛地关注决定因素,提高多学科合作,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人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期待在对全球卫生发展、维护全球卫生安全、促进全人类健康与福祉做出贡献。2016年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指出,医学院校办学宗旨应当包括全球卫生观念,应当使学生了解全球卫生状况,具有全球卫生意识。一项全球卫生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全球卫生教育开展情况不尽人意。侯建林表示,从全球趋势来看,我国有必要积极发展全球卫生教育以更好满足全球化时代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加大课程建设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加强相关科研机构的建设。

  2.临床医学领域大数据视角下招生规模和经费投入的现实证据

  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博士后廖凯举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文卓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分别对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和经费投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具有胜任力的学生。廖凯举和李文卓认为,如今重新审视院校扩招后带来的问题,毕业生就业难、医学生源质量下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招生规模与卫生人才缺口不匹配,进而导致教学资源浪费和卫生人才流失。

  廖凯举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整体上本科规模不大,但不同类型高校招生规模差异明显,地域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有必要调整招生布局和数量。另外,需要通过资源配置和质量评价完善招生规模的调控机制,继续巩固优质高校适宜的招生规模。

  李文卓对近20年来举办临床医学教育高校经费投入进行分析,发现经费总量和生均经费水平逐年增长,但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生均经费水平的地域分布和院校层次分布存在差异,这提示财政资源的持续投入和指向性倾斜或许有利于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和领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3.医学生学医动机和毕业去向受到家庭因素和个人特征共同影响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李飞、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青年教师吴红斌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夏洁分别从人文社会和调查分析的视角就医学生的来源和去向进行研究。李飞在一项关于医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学医动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医学生多来自农村、乡镇家庭或经济地位较低的地区,学医动机包括职业认同、性格倾向、社会地位、实用价值等。此外,她从亲身教学经验强调整体性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人文教育可以作为医学教育的补充,以期让医学更有温度。吴红斌报告的临床医学生培养与发展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李飞保持一致。此外,医学生高中时代的职业期望、父母为专业技术人员、第一志愿录取、父母的读博期待等指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夏洁在基于毕业生调查数据展开的“谁进入医疗卫生单位”的研究结果显示,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情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城乡、求职偏好、专业与兴趣吻合方面的差异,这与吴红斌的报告结果保持一致。此外,专业与工作匹配度、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父母专业技术资本是显著的影响因素。因此,建议丰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既培养优秀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也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满足大健康事业需要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丹将着眼点定位于农村,就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开展队列研究并长期跟踪随访。研究发现,生源上,相比普通的五年制学生,订单定向学生的农村生源比例更高,家庭收入更低。招生模式上,主要分为江西模式、广西模式和青海模式三种,不同模式的分配方式有所不同。就业方面,订单定向生履约率可达99%,但工资待遇不尽人意。

                        

  图1 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

  4.中国临床医学生培养与发展

  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青年教师吴红斌以医学教育研究者的视角,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他指出,中国医学教育已经进入2.0时代,教育理念、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管理制度无一不在发生变化。我们力求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良好领导力、逆境生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一流的学生。这需要以跨学科的知识和教育质量的保障为基础。最后,报告介绍了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研究联盟,对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展望。

  

  图2 医学教育改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李岩从临床实践者的视角提出临床医学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临床医学生所面临的困惑,进而阐释市场经济下的临床医学教育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整合、课程融合、教师发展、医教协同相结合,以提高投入产出比、教育教学效率以及教师的生产力。此外,教师的能力培养与资质认证、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发展、医教协同与病人安全等将成为医学教育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教育与医学/健康的经济学分析

  主题二的讨论主要以量化或质性的实证研究为主,内容集中在教育与医学、教育与健康的经济学分析等方面。

  1.新农合对农村儿童的早期干预有利于健康状况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刘宏以中国农村为切入点,运用经济学手段,对新农合政策所产生的长期影响进行分析。他的研究表明,在越早的儿童时期被新农合覆盖,长期来看将会改善其自评健康状况、降低住院率,并获得认知能力的改善,且在与城市的对照实验中可进一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在受教育方面,女孩子得益于新农合政策更多。

  2.子女受教育程度在一定水平上能够影响父母健康习惯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周羿提出,人力资本对于健康的效应在家庭中具有扩散现象,既往文献大都研究父辈到子代的效应,平行研究较少,子代到父辈的研究仅有5篇。基于中国强调子代对父辈予以支持的文化背景,周奕针对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吸烟行为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子女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父母的戒烟概率提高4.7%,子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曾经吸烟的概率越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父母到孩子的影响还是孩子到父母的经济学影响都极其微小。此外,周奕指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子女,在健康行为或寿命方面对父母均存在影响,且子代到父辈的影响是多层的。

  3.体育类补习有益于体质健康,但学业类补习对健康水平并无损害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泽云基于学校官方统计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分析不同类型的教育补习对小学四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因变量,以体质测试成绩、体质健康等级、是否肥胖等指标进行衡量,结果显示,参加学术类补习和其他补习不影响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但参加体育类补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补习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但体质健康状况越好的小学生从参加体育类补习中的获益越大。这提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无需担心参加学业补习而有损其体质健康。研究的遗憾之处在于,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数据无从获得,以致无法得出更加精准全面的结论。

  

  图3 教育补习对学生体质测试等级的影响

  4.高校合并对医学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评估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当前学者普遍认为医学院校合并入综合性大学后,综合实力、学科基础与建设、办学环境、科研水平等方面均得到了提升,基于此,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康乐着眼于医学生源质量,探究院校合并对生源质量产生的影响和实践尺度上存在的变化。研究发现,高校合并整体上提高了医学生源质量,录取平均分提高了16.40分,但其影响效应的显著性在临床专业和非临床专业间存在不同。时间趋势上,合并对生源质量的影响效应在逐渐扩大,且在刚合并时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有明显的影响。

  5.医闹报道会对本地区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和生源质量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周森利用报纸数据库和高考招生数据库就媒体有关医闹事件的报道对高考生医学专业报考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报道医闹事件的地区来说,医闹会影响他们最终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同时对选择医学专业就读的学生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