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产教融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组织制度创新与机制设计”分论坛综述
作者:张守玉 黄春寒 发布时间:2019-04-16
摘要:

来自政府、企业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代表及学者通过丰富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发挥政府作用,如何构建产教融合环境,如何让学校更多地融入到产业中,如何让二级学院发挥活力、更好地结合专业和产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团队如何真正走出去等关键问题,为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组织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2018年11月24-25日,“第四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24日下午与25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AIA150008)课题组负责组织的“产教融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组织制度创新与机制设计”分论坛举行,主题分别为“高校的组织改革与机制创新”和“产教融合与政行企校关系构建”,来自政府、企业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产教融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产教融合的现状

  十九大报告就加强产教融合做出重要决策,产教融合对高等教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是推进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本科院校1243所,本科院校中的682所新建院校是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主要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特征即立足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缺乏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在产教融合方面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高校和企业关注各自资源,未将融合的落脚点放在“培养人”上;未能形成产教融合的制度环境,合作流于表面和形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建如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刘彦林将实证研究聚焦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现状、路径和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不同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转型、院系转型、转型深度、教学行为、应用型科研行为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变革路径方面,学校的组织转型影响院系的组织转型;学校的领导与管理主要通过院系转型影响校企合作、教师培训、教学行为、应用型科研等方面;学校和学院的组织转型既可以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和应用型科研,也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培训产生间接影响。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学校和学院的组织转型尚未对教师培训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培训、应用型科研尚未很好地转化为应用型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制度创新

  (一)校院两级管理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人数的增长及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对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影响。采用院校两级管理模式,通过管理重心下移、责任担当前移,可以使高校二级学院对市场需求灵敏反应、精准决策。

  浙江万里学院校长应敏介绍了在院校两级管理方面的经验。浙江万里学院自2002年以来开始探索院校两级管理,经过2010年至2013年的改革后,于2017年全面推广。其核心内涵在于责任和权力前移,监管和评价上移。在人事管理方面,学校负责规划指导、宏观调控、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各二级学院制定实施本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聘任和考核实施细则、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考核奖惩、聘任晋升、绩效分配等人事管理配套制度,可以自主引进所需人才、选任系所机构负责人等。在财务管理方面,学校提供校级财务指导、监督和评价,按照“生均拨款、拓展归己、优绩奖励,统筹安排、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二级学院自主制订学年财务支出框架性计划,自主预算安排和合理使用,享有高度的财务自主权,承担完全的理财责任,可依法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学校层面负责全校范围内教学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和教学业绩考核;二级学院负责本学院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具有教学管理权、专业设置与优化权、课程调整和设置权;制定本院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组织开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在学务管理方面,学校层面负责学生服务与发展工作的政策制定、资源协调以及服务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调查研究;二级学院提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课外教育活动并负责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奖惩资助、就业创业、文明养成、评奖评优等具体学生事务。在实施路径上,浙江万里学院建构制度供给的生发机制、资源优化的配置机制、特色办院的促进机制和服务与监督联动机制。经过多年的实施,浙江万里学院也在院本特色制度、办学资源拓展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校企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的关键点、核心点和最后的落脚点在于如何培养人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进行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协同育人。

  合肥学院副校长刘建中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具体包括:目标和规格的确定、方案的设计、课程的构建、实践环节的实施以及评价等,都要融入产业元素,从而体现产教充分、深度的融合。合肥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需求为导向;改“知识输入导向”为“知识输出导向”;依托企业网络,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调研,撰写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报告;依据专业认证标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范和企业行业用人标准及行业规范,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毕业要求,提炼专业核心能力,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的动态化调整,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体系的确定上,合肥学院采用“行业、企业的深度调研、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将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子能力、确定子能力对应的知识点、构建模块、组合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反向设计路径来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使得人才培养充分符合企业的需求。此外,合肥学院积极探索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德国合作,共建双元制硕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欧绿保班”。

  淮阴工学院校长孙爱武详细介绍了校企协同育人“234”工程。学校构建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搭建中兴学院、台商学院、农垦学院等众多育人平台,构建相应专业的集群,采用主管部门牵引、两岸三方联合培养、行业协会牵引等多样化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应卫平介绍了“六化”育人模式。通过构建以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生产化的实验设施与条件、工程化的师资队伍、普及化的企业参与、项目化的教学实施、国际化的育人氛围为核心的育人模式,助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双能型”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师资保障,也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合肥学院通过“双聘”“双挂”制度,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同时,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建立相对稳定高质量的企业教师队伍,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浙江科技学院通过“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系列措施,聚焦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和新教师研习营等形式,推进应用型教师的职前职后协同、专业技能协同、高校企业协同、教师学生协同、教学科研协同、师德能力协同的六大协同。淮阴工学院采用聘请台湾、淮安两地企业家担任两岸青年创业导师,选派教师赴台资、外资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合作共培双创师资。陕西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主任罗向东指出,教师与企业合作方面需要形成一定的规范,教师既要总结理念和科研上的特点,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了解公司的情况并进行有效沟通。

  (四)产教融合平台

  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共建的方式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并提供条件和资源保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革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合肥学院的各个专业均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授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专业标准“引导”作用,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合肥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企业网络、嵌入式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平台、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和应用研究平台;同时,围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和“地方发展需求”,建设校级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与服务人才培养。

  淮阴工学院积极与企业和地方合作,通过研发机构校园行、校企产学研交流会、企业家校园行等活动构建校企联动模式;通过1名校领导挂钩1个县区等方式与县区合作共建,搭建校地融合模式;构建平台牵引模式,如成立淮阴工学院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在淮安各县区设立12个技术转移服务站、与淮安市工商业联合会共建技术服务窗口。此外,搭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校地共建大学科技园,助力地方发展。

  浙江科技学院则通过建设实施“浙江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中心”项目,与国内高科技企业深度融合,并建立一大批高层次的学科、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

  (五)专业集群的组织机制创新

  常熟理工学院是国内较早探索师范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校之一,在专业集群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群落状建设的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若干个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组合。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强调学科支撑或引领作用,建设以优势学科为核心或基于学科基础的专业集群;突出紧密对接产业集群,与产业结构相对应,为区域产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充分体现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理念,在更大的空间和更宽的视域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集群。

  顾永安教授认为,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一种学术组织形态创新和深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专业集群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内部(组织架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外部保障机制,以确保专业集群的顶层设计、目标战略、运行机制、内涵建设等落实到位;在外部保障机制方面,一是政府要建立校政行企多方协同合作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专业集群专题研究立项,以研究引领、项目推进;三是给予新建本科院校更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适当增加专业集群内新增专业招生计划,在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四是建立基于产业集群要求并兼顾学科属性的效益导向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六)技术革新下的教育与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变革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创造了跨时空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推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黄河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焦燕灵介绍了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经验。黄河科技学院构建了翻转校园信息化平台,建立了数据驱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智能引领的学生成长体系,构建了混合式教学助推课程教学创新、教学管理流程重构、毕业设计(论文)全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支持的闭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多个项目,借助一体化的数据平台,对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全方面进行管理与保障。

  (七)深化对外合作办学

  目前,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深化对外合作办学,加强与国外应用型高校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教师培训、科研合作、合作项目、学生互换等形式协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合肥学院与德国的企业和研究中心开展了多个层面的合作,如共建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与德国欧绿保集团共建中德固体废弃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德国生物质研究中心共建中德生物质研究区域中心等。

  浙江科技学院借鉴德国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路径,建立了中德工程师学院、中德学院、中德校企合作联盟、中德应用型大学研究院、德国埃尔福特孔子学院等机构和平台;此外,与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众多高校建立了紧密关系,搭建多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目前,浙江科技学院共有7个本科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四、政行校企关系与政府作为

  近些年,宁波市在构建政行校企新型关系,实现产教融合和校企结合方面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赤弟认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政行校企关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围绕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而结成责、权、利关系的总和。既是各主体合作建立起的稳定的关于教育资源使用和管理的制度与规划,也是在共同治理机制下,实现资源整合、转换,促进产教融合过程的利益共同体。构建政行校企关系,就是在于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转化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构建政行校企共同体,在机制上,需要立足学科、专业、产业,建立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引导机制;在活动上,需要立足教学、科研、服务,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机构上,需要立足学校、企业、社会,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体。在构建新型政行校企关系和推动产教融合的进程中,政府要充分尊重市场决定作用、学校与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及产教融合的市场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战略引领、规划指导、经费投入;支持产教融合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推进人才、科技、教育协同,教育与产业协同;支持产教融合的平台、载体和生态系统建设。

  宁波教育局积极探索政行校企的协同机制,近些年建设了一批“三位一体”行业特色学院。“三位一体”行业特色学院由专业联盟、产教联盟、行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建设,是区域性产教合作平台。行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院校专业联盟保障特色人才供给、产业企业则获得高质量人才,并在所有县(市)区实现高校办学全覆盖,使得地方共建成为宁波模式鲜明的特征。

  五、产教融合中企业的需求与作为

  国家产教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一系列政策的全面实施,给企业带来了政策、市场和应用型转型发展等众多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相关政策文件都明确了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春雷结合国泰安的实践,系统阐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企业需求、机遇与作为。国泰安积极进行合作办学,成立宁波大红鹰学院国泰安创业学院;作为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与云南民族大学和瑞丽市政府合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智库作用;与高校共建VR协同创新中心和虚拟仿真实训室。此外,在众多高校中进行专业学科共建、设立产业研究机构,并与学校合作共同服务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达内集团院校事业部苏皖沪总经理衡见介绍了产教融合中推进高校专业建设的经验。达内积极推动教学内容标准化、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管理平台化、教学结果可量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四化一体”模式。在教学形式上,通过远程直播、双师授课等形式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为几十所应用型大学提供专业课程;在合作模式上,采取共建二级学院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先后在阿坝师范学院建立达内智慧教育学院、在成都理工大学建立达内智慧创新学院;与江苏建立嵌入式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从教学环节嵌入、师资培训、双师互聘、创新创业、就业双选等方面建立全面的深入融合。

  北京金蓝无忧国际教育科技公司董事长郭雅琴介绍了中美产教融合经验。金蓝无忧搭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引进、吸收、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积累的方法、经验和工具,全面提升高校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改革。一方面基于需求调研、能力矩阵设计和课程地图设计和课程计划,建立体系、制定方案。另一方面在师资、课程、教学和学生成就方面对标国际专业认证标准,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全过程可持续的改进评估评价。此外,金蓝无忧在线上和线下积极推进国际教育协同合作云服务平台,并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合作,共同构建绿色生态类专业集群。

  六、总结

  本次论坛为推动产教融合的高校、地方政府、企业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来自政府、企业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代表及学者通过丰富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发挥政府作用,如何构建产教融合环境,如何让学校更多地融入到产业中,如何让二级学院发挥活力、更好地结合专业和产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团队如何真正走出去等关键问题,为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组织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