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高校生均成本的分析与对比研究
作者:张平伟 发布时间:2019-01-07
摘要:

  一、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体制的改革,高校的经费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财政部门的拨款之外,学生也以支付学费的方式负担起了部分成本。然而,高等院校要求加大投入时却面临着困境:一方面财政部门认为公共财政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社会则普遍认为高校学费较高。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地测算高校生均成本则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高校办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为高校制定合理的拨款和收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我国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并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高校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以现金的实际收到和支付作为收入和支出的确认依据,无法客观地进行财务收入与支出在会计期间上的配比;收付实现制下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则无法反映教学活动的真实成本;会计报表不完整,部分资金来源没有纳入预算和决算等,这些问题导致高校无法清楚地分辨经费的使用目的,更无法厘清财政拨款、学生学费和学生培养成本之间的关系。

  高校生均成本的科学测算需要学校搭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信息系统,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持,建立精细的核算模型。2016年,在已搭建的权责发生制财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上海大学利用其完整的学校教务、人事和财务数据,进行了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分析,同时在上海市政府的协助下选取十所不同类型的市属高校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更多的样本分析,较为全面和透彻地进行了高校间学生培养成本的对比,分析了学生培养成本在高校间、院系间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原因。该研究并未对学校的全部成本进行研究,而是以“高校生均培养成本”为中心,扣除了与学生培养无关的科研、行政及后勤管理、社会服务等成本。研究者希望以高校最核心的“学生培养”职能作为成本核算的基础,逐步扩大核算范围,最终实现对高校全口径成本的核算,以辅助各高校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管理。

  二、成本信息管理

  高校成本测算需要先讲清楚大学各种经费的“来龙去脉”。上海大学将“项目”作为最小的载体,在多个维度清晰地记录经费的使用情况,包括经费的属性(年度、来源和性质)、科目(收入、支出或净资产)和部门等信息。应用“项目化”技术可以构建一体化的预算核算体系;可以反映多业务口径,分层级进行关系汇总,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获取数据。在此基础上,实现有关成本信息的收集、归集、整理、存储、加工、成本模型建设、信息输出和展现,建立大学虚拟成本中心;最后,应用大数据技术,将成本中心信息按照业务对象、财务规则、需要分摊的成本归集方法,进行关联规则设计和功能实现,从而建立起一个“成本要素是适时且全集的,成本分摊路径是清晰且可变的,成本测算和投入依据是客观且充分的”大学成本费用分摊信息应用系统。

  1.成本信息数据中心

  成本信息数据中心的基础是信息数据的标准化。通过“项目制”财务原则,上海大学对经费进行了分层级的精细化管理。经费预算和支出步骤按照标准化的记账原则进行编码登记,例如编码A02中,A代表教育事业,02代表专项经费;在使用时只能对事先有预算的项目进行报销核算。即是说,没有预算就没有支出,从而形成了预算与核算的影子关系。同时,根据预算项目内容的不同,支出权限被分配到不同的院系,超出权限的项目需要上一级的处理,最后由财务处进行审核。这样形成了预算分配模式、项目管理的前置化,即每一笔经费分配都要经过财务处的预算科与预算项目相对应,依照项目编号进行有序的管理。用预算绑住核算,能够为后续的成本分析提供高质量的分类账务明细。

  通过专业的数据统计工具,统一的信息标准,成本数据中心建立并完善了成本元数据和应用子集。成本元数据是成本信息采集的结果,也是成本应用的基础;成本应用子集从成本管理需要出发,是成本要素关联分析的初步模型。在该平台上,研究者可以根据成本管理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成本定义,建议相应的成本应用子集。成本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构建起与现实映射的“虚拟成本中心”,是成本要素查询、成本对象信息查询、成本执行过程信息查询、成本分摊及结果查询的基础。

  2.大数据技术的运用

  在成本虚拟中心(成本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基础上,研究者和高校管理者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成本管理信息平台,实时地对大学成本现状进行关联性、对比性描述,动态呈现成本分摊的变化过程和成本分摊结果。这可能成为高校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并为高校资源配置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目前上海大学生均成本研究建立了以下模块:

  成本要素画像: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可视化的方式描述每个成本要素(或者关键成本要素)的名称、时间、数字、关联对象以及出现场所(或者行动轨迹及路径)等,从而较为完整地观察大学每个成本要素及其关联要素的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解决大学成本“说得清”的问题。

  预算编审、预算执行、预算结果及过程的可视化:以预算为中心,在一个视图界面上,对大学成本的源头数据(预算编审数据)、成本过程数据(预算执行数据)、成本使用结果数据(预算执行结果、记账凭证及报表数据),进行全局、全过程以及关联对比展示,从而以预算为载体,解决大学成本管理全过程“看得见”的问题。

  成本内容的可视化:通过对成本平台搜集的元数据进行分析,对元数据进行子集整理,以及运用聚类算法等,从不同颗粒维度对大学成本的每项内容进行精细、独立、全面地描述,解决大学成本组成不遗漏(精细化)的问题。

  成本对象经费使用模块:应用Hadoop技术,以大学成本可能的使用对象、分摊对象为目标,对这些对象使用大学经费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化的视图描述。从成本附着体的角度,对大学成本对象进行全景描述,以解决大学成本分摊对象易模糊、不精确的问题。

  成本分摊可视化应用模块:应用分类预测算法,通过视图描述大学成本的分摊规则、分摊对象、分摊结果、分摊前后的成本对比以及分摊适时预测等,对成本分摊的全景及过程进行描述,解决大学成本分摊太专业、不易公开的问题。

  成本优化应用模型:应用聚类算法,对大学成本可能的优化对象、优化要素、组合方案以及优化后的预期效果进行描述。从成本组成、要素预测及调整优化的角度,对成本持续优化方案进行可视化的假设描述,解决大学成本优化易片面、不易把握优化结果的问题。

  成本类比应用模型:应用各种统计和算法模型,整合国内各同类或者相似大学的成本数据,在成本要素、成本对象、成本分摊和重点成本投入方向等方面进行类比分析,对各高校的成本高低、成本构成等方面进行可视化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间、学科间成本差异的原因以及高校资源配置模式,从而为大学成本管理质量评价提供参照方案。

  成本测算及投入预测应用模型:应用大数据综合技术,对进行高校成本测算所需要的数据、成本计算的结果、成本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大学经费可能的投入结构进行模拟,实现对高校成本趋势管理。

  三、高校生均成本测算思路

  在进行成本计算之前,本课题首先对成本要素进行梳理,对各项与学校经费使用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分层、细项研究,对部门之间互相产生的成本要素进行梳理,从中确定各细项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关系,以方便确定需要排除的部分。其次,按照学院、学科和学生等确定成本对象,将学生按照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折合,对部分成本对象交叉的成本要素进行说明。第三,扣除与学生培养无关的成本项。本研究以力求贴近真实为原则,对与学生培养无直接关系的成本要素,如科研、行政和社会服务等费用进行大类扣除;同时对学院等部门中的应扣除项、学科和学生中的应扣除项逐项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对所有相关成本的分摊要素、分摊对象以及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计算,得到分别以学院、专业和学生为单位的培养成本测算结果。

  在本文中,我们以上海大学为样本并配以相关的图表示例进行详细说明。生均成本测算模型全局视图(图1)中展示了学校的成本要素分类、成本扣除方式、成本分摊路径以及成本对象。

  

  图1 生均成本测算模型全局视图

  1.成本要素构成

  在本研究中,高校的全口径成本被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间接成本三部分。固定成本包括教学、行政管理人员薪资[1],房屋折旧大修费[2],设备折旧大修费[3]和家具折旧费[4];变动成本包括公务费中的办公费、差旅费、电话费[5],能源费中的水、电、煤气费[6],学生奖、补及活动费[7],耗材费[8]和小额维修费[9];间接成本包括高校管理费用的分摊[10],高校科研费用的分摊[11]和辅助机构与设施成本的分摊[12]

  2中详细地列出了成本管理信息平台中的部分成本要素,在平台中点击任何一项成本,均可展示该项成本更细节的构成,最终可以链接至相关数字。以薪资为例,在成本平台要素中点击“薪资”,即可出现图3。人员薪资包括了行政人员、教师、行政教学双肩挑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财政工资、绩效工资、其他薪酬以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最底层的数据则为每一个人员的具体工资信息,包括其得到工资的年、月、工号、姓名、各类型薪资的额度、应发合计以及各类型社会保险的缴费[13]等。

  

2 成本要素合集

  

  3 人员支出构成

  在各种支出之外,信息平台还搜集了相关的房产、设备等信息。图4和图5中分别显示了房产和设备的相关信息及分类。房产按照功能,被分为教学、行政、后勤、科研和其他房产,按照相关面积进行统计。最底层的数据为每一建筑的校区编号、校区名称、楼宇编号、楼宇名称、使用部门编号、使用部门名称以及使用面积等。根据相关用途进行区分,有利于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进行成本扣除或分摊。设备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图书、文物和家具等五大类,根据其相关的价值进行估值计算,同时也根据其用途归结为教学、行政、科研、后勤和其他用途。以仪器为例,最底层的数据为每一仪器的编号、分类编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单价、购置日期、使用部门编号、使用部门名称、管理人工号和管理人姓名等。

  

  4 房产要素

  

5 设备资产

  2.成本对象及成本扣除项

  本研究中高校成本的对象包括学院、学科和学生三个层面。学院是指学校的教学部门,在上海大学是指包含理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35个与学生培养有关的部门。为了确保信息的完备性,在进行数据搜集的过程中,涉及了学校所有的院系、机构和部门,并且按照类别,将部门划分为教学院系、科研机构、公共服务[14]、党务部门[15]、行政机构和后勤部门等,以方便进行成本扣除时根据部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扣除方式。

  在学院间和学院内将学生按照学科大类,分为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哲学、艺术和体育十三大学科。在学院生均成本之外,本研究同时计算了不同学科的成本。

  在本课题中,学生则是指学历教育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学生层面采集的信息则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入学年份、专业编码、专业名称、学院编号和学院名称;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这些基本信息之外,还采集了导师的姓名和工号等信息,以与其导师信息相对应。

  根据各项成本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确定了生均成本扣除项,依照按部门扣除、按系数扣除和按要素扣除三种方法,在学校总支出中扣除与培养学生无关的成本部分。具体地,按部门扣除即是扣除非学历培养部门[16]、行政管理部门[17]、科研机构[18]、教辅部门[19]所有人员的薪资、设备、房屋及相关财务数据。图6中详细地显示了被扣除的部门。按系数扣除则包括两部分:对于同时涉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部门,例如国际交流学院和悉尼工商学院等,按学历生与非学历生折合学生数比例系数予以扣除;按照年度报表中资金来源的比例,将能源成本、财务信息中的绿化、保洁等管理成本根据资金来源比例系数予以扣除(图7)。按要素扣除包括将薪资发放中涉及科研、离退休等经费项目的发放内容予以扣除,将财务信息中涉及科研支出、离退休支出等会计科目的予以扣除(图8)。在全部成本要素中,扣除以上所提及的成本要素,即可得到高校生均培养的测算基数。

  

  6 部门扣除项

  

  7 系数扣除项

  

  8 要素扣除项

  3.成本分摊路径及方式

  在确定了成本相关项之后,研究者进一步根据成本对象进行了成本分摊,分摊主体也是学院、学科和学生三个层面。图9中详细的显示了成本分摊路线图。

  

  9 成本分摊路线图

  1)分摊方式

  高校生均成本测算以学年为核算年度,采用校院两级成本核算主体。基本的成本分摊思路为,校级公共成本进行全校分摊,院系成本在学院内部进行分摊;对于每个教职员工,根据其工资构成确定分配系数;固定资产的折旧等成本,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成本分摊方法及系数,再以相应的分摊方法和系数对成本基数进行折合,得到分摊后的成本项。

  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直接分摊、按学生数分摊和按系数分摊这三种方法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分摊。对于全职教课的老师[20],对其成本采取直接分摊法,也就是通过选课数据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授课关系,按照课时量直接进行分摊,图10中给出了详细的例子。教师A一学年的薪资总成本为382236元,然而该教师的工资中并没有科研补贴等收入,因此将该教师的教学比例系数设置为1,该教师为全职教课的老师。教师A开设3门课程,本科生课程一门,学时为10,硕士生课程两门,学时分别为5040,那么按照折合学生的系数,本科生为1,硕士生为2,教师的总体折合课程为10+50+40*2=190,每门课的成本为:教师薪资*课程折合学时/折合总学时,每个学生课程承担成本为:薪资*课程折合学时/折合总学时/上课人数。以此方法计算,A教师各门课的详细成本及其分担信息如下:

表1 A教师一学年不同类型课程的成本及其分担信息 

课程

学时

课程类型

合计支出(元)

学时折合

单一课程成本

上课人数

生均课程成本(元)

A                                                                       

50

硕士生课程

382236

100

201176.84

13

15475.14

B

10

本科生课程

382236

10

20117.68

27

745.1

C                                                                     

40

硕士生课程

382236

80

160941.47

27

5960.8


  按照该方法,将教师的工资信息、开课信息与每门课的选课信息相结合,可以得出每门课程的成本以及生均课程成本。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位学生所选的课程,即可算出每一个学生所承担的教师成本。同时根据学生的所在院系及所选课程,可以计算出每个院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应当承担的教师总成本。将院系各类学生应承担的教师总成本除以院系各类学生的人数,即可得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生均应当承担的教师总成本。

  10教学人员薪资分摊

  按学生数分摊的例子在图11中以行政人员的薪资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行政人员的薪资,首先根据部门进行扣除,将与教学无关的部门的行政人员薪资进行部门扣除,然后按照折合学生人数进行平均。校级行政人员薪资按照全校折合学生数进行平摊,院系内部的行政人员薪资按照院系内部折合学生数进行平摊。

  

  11行政人员薪资分摊

  系数分摊法则是以一定的比例折合成本分摊,例如对教学、行政双肩挑的教师,按工作量系数对其成本进行拆分,然后再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均摊。具体的拆分方法有以下几类:第一,对于教学和行政双肩挑的教师,教学工作量系数=该教师总授课学时/该学年总学时,将教学工作量系数与教师的薪资相乘,可以得出教师工资中属于教学成本的部分,教师工资的其他部分则被划拨为行政成本。教学部分按照所开课程和选课人数采用直接分摊法,行政部分则采用按学生数均摊法。第二,对于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的教师,根据其工资中来自科研经费的部分的比例进行拆分,其他属于教学部分成本。教学成本部分按照课程和选课人数采用直接分摊法,而科研部分则直接扣除。第三,以房屋、设备等的教学与科研分摊比例确定教学科研系数。与教学相关的房屋、设备支出按学生数均摊,与科研相关的支出直接扣除。第四,当某个学院同时存在学历生与非学历生时,以学历生折合数/(学历生折合数+非学历生折合数)确定学历生系数。

  2)成本分摊示例图

  12详细地显示了通用设备的成本分担模式。对此类固定资产,采取财政部颁布的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执行,对于已经过了折旧年限但仍在使用的房屋建筑物、设备及其他资产,不进行成本的计算,但相关的辅助维修和配套使用成本则需要进行记录,并作为该资产的成本要素,进行计算。这些资产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和房屋等。对于能源成本和其他教学支出,则直接进行功能的划分,进入学生培养成本的部分,根据全校折合学生人数进行分摊。

  在进行了各种分摊之后,研究者按照以下公式分别得出了学院成本和各类学生成本。

  X学院总成本=房屋折旧成本+设备分摊成本+X学院本科生教师成本+硕士生教师总成本+博士生教师总成本+X学院行政人员总成本

  X学院本科生成本=本科生房屋折旧成本+本科生设备折旧成本+本科生人员支出成本+本科生其他支出成本+本科生能源成本+本科生其他非教学部门成本分摊

  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生均成本计算公式与本科生基本相同。

  

  12 通用设备成本分摊

  四、成本计算结果及学校间对比

  1.成本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本研究计算出上海大学不同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生均培养成本。以理学院为例,通过成本的分摊计算,上海大学理学院本科生的折合生均成本约为7.9万每年,硕士生折合生均成本为12.5万每年,博士生折合生均成本为19.3万每年,理学院的学院成本为1.6亿元每年。在成本内部,可以分析不同成本构成的比例。图13中显示了上海大学理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由里至外)的生均培养成本构成。从此图可以看出,无论对于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而言,人员支出成本都在其成本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对于博士生而言,设备折旧成本和其他支出成本所占的比例要高于本科生和硕士生。层层递进分析,可以看出每类成本内部究竟还存在着怎样的不同。对于学院成本而言,其构成因素有所变化,以上海大学理学院为例,房屋折旧成本仅占学院成本的不足1%,设备分摊成本为8.23%,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师成本分别为22.89%10.68%1.48%,绝大多数成本来自于行政人员总成本,为55.79%

  

   13 上海大学理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生均成本结构

  在计算了学院生均培养成本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计算了学科生均成本。在部分学院内部,学科的构成有所不同。以美术学院为例,其2716名折合本科生中,工科学生折合人数为463人,艺术学折合本科生数为2253人。在计算学科成本时,则将美术学院的工科学生归为工科大类,将艺术学生归为艺术大类,所有学院的学生均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划分,在全校范围内重新计算各学科的生均成本。图14以美术学院为例,说明了学院与学科间的转换情况。学院生均成本与学科生均成本的计算,可以为高校的拨款以及学费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学院间以及学科间的生均成本对比,则可以看出学院内部成本构成的不同,为学院内部以及学校内部的资源调整提供数据支持。现实成本的计算和分析能够帮助发现院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管理者针对性地调节成本,使其逐渐达到合理的水平。在进行学院间和学科间对比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科存在差异性的学科禀赋,例如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类对仪器设备的需求较低,然而对教师的需求较高,从而导致设备折旧费在生均培养成本中的比例很低,而人员支出成本较高;部分理工科则对仪器设备有较高的需求,因此设备折旧费在生均培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

  

  14 学院与学科之间的转换

  2.十所高校成本对比

  在上海市政府的协助下,研究团队选取了十所不同类型的市属高校进行数据采集,并将其分为四组进行成本对比,包括两所艺术类院校、三所理工类院校、两所医学类院校和三所综合类院校等。建立在大数据技术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克服抽样调查的偏差性,得出更为客观、精确的结果。在各院校提供的数据基础上,不仅可以对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以生师比、教师构成、教师薪资结构等以切入点来分析学校间生均成本差异的原因,同时在其他层面进行高校间的对比,也可以帮助高校合理地进行规划和资源配置。

  追踪式的人员数据包括教师数量以及每个教师的年龄、学历背景、教龄、职称等,教师薪酬的细项也很清楚,可划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其他收入,综合这两方面可以比较不同院校的人力成本,以及对学校的人员组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本研究中两所综合性学校的人员构架为例,两所学校的整体规模相差不大,教辅人员的数量非常接近,从侧面说明两个学校的实验室规模相差不大,行政人员数量也差异不大,但是双肩挑人员规模则有所不同,学校A563人,学校B257人。对比另外两个学校,规模差异较大,学校C的在编人数为2327人,学校D的在编人数为4855人,人员结构比例也不相同。

  此外,每个院校所负担的教学任务也极其不同。以师生比为一个指标进行说明,图15显示了十所学校的师生比差异。可以看出不同类型院校内部的差异,也可以看出院校间的差异。一方面,这些不同可以反映出院校所负担的教学任务的不同,以及生均培养成本的不同;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进行院校间的比较,还应该考虑学校内部的专业构成、教师构成,以及学校的层次。

  

  15 十所高校生师比对比

  成本核算结果还可以与经费拨付形成对照。以一张图的形式可以综合呈现学校的各种成本要素以及成本对象,与拨款相对应,可以为高校提供更优化的管理手段。将所有高校的数据进行整合,本研究计算出了所有十所高校各学科的生均成本。下表中给出了分学科的生均培养成本以及分学科的综合定额拨款,并计算出之间的差值。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科,生均培养成本的差异,以及学校在综合定额拨款之外,需要自行筹备经费的多少。差异来源首先是学费,并且学费在学校间也有不同,例如工学有6500/年和5000/年两种学费标准;其次是其他形式的收入,如专项收入、研究产出以及其他校企收入。本研究试图利用这样的成本-经费对比图,探究高校投入机制问题。财政投入究竟是应该继续采用十三类的方法,还是应该按照院校的不同层级、不同要求进行?同时,高校在财政拨款之外,是否应该更主动、充分地发挥自身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在该研究中,计算生均培养成本时考虑了固定资产折旧,而非根据现金流计算生均培养成本。

表2 十所高校各学科的生均培养成本及其与综合定额的差值(单位:元)  

学科

综合定额

所有学校各类学科平均值

差值

历史学

19600

37767.69

18167.69

文学

19600

36679.69

17079.69

哲学

19600

34976.17

15376.17

法学

20580

30465.60

9885.60

教育学

20580

43492.49

22912.49

经济学

20580

34625.11

14045.11

管理学

21560

36247.84

14687.84

理学

22540

45857.66

23317.66

工学

23520

41836.99

18316.99

农学

23520

42953.27

19433.27

医学:一般院校

31360

63131.89

31771.89

艺术学:一般院校

31360

58446.44

27086.44

医学:医学院校

34300

63131.89

28831.89

艺术学:艺术院校

49000

58446.44

9446.44


  此外,对于学校而言,对比院校的培养成本,尤其是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时会发现较大差异。间接成本明显过大说明学校内部财务核算的项目化管理较差,对预算项目没有进行细致、科学划分会造成“其他项”过大,导致成本核算的偏误。大数据的模式和信息化的手段,为高校现实成本的计算提供了更好的工具,突破了高校财政的黑箱,同时,也为高校财政管理和投入机制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1] 由校院两级实际工作人员的应发工资额、学校支付的“五险一金”的费用以及其他职工福利支出构成。

  [2] 按大学公共设施占用的房屋面积和学院占用房屋的面积综合提取折旧大修费。

  [3] 对大学公用设备和学院专有设备的账面金额和使用年限按规定的折旧率提取设备大修费。

  [4] 对大学公用设施的家具(如图书馆、计算中心、公用大教室等)和学院使用家具的账面金额和使用年限按规定的折旧率提取家具折旧费。

  [5] 按计财处报销结算额,全额计入学院办公成本。

  [6] 由能源管理部门按月查表、计量,按市面价格标准核算,全额计入学院的能源支出成本。

  [7] 包括学生奖学金,困难学生补助费,大学生日常活动费,以及其他用于学生的日常费用,全额进入学院的学生补助成本。

  [8] 各种消耗性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其他消耗材料费,按学院实际领用结算金额,全额计入耗材成本。

  [9] 按维修部门维修结算额,全额计入各学院维修成本。

  [10] 高校的管理费用按各学院的学生人数分摊的费用。

  [11] 除了国家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外,高校针对自己的需要也设定了少数本校需要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类的科研项目,这一部分费用也要分摊到各个学院的间接成本中。

  [12] 高校的校医院、保安和物业管理等附属机构和设施的费用也要分摊到各个学院的成本。

  [13] 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失业保险单位缴费、医疗保险单位缴费、住房公积金单位缴费、职业年金单位缴费、生育保险单位缴费以及工伤保险单位缴费等。

  [14] 公共服务部门是指图书馆、档案馆、分析测试中心、计算/网络/信息/电教/教育技术中心等学术支撑单位。

  [15] 含工会、团委、妇委会等。

  [16] 如上海大学的教育学院、MBA学院、温哥华电影学院等。

  [17] 如上海大学的科学技术处、离退休处、统战部。

  [18] 如上海大学的纳米研究所、材料基因研究所。

  [19] 如上海大学的资产经营公司、人才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经管中心、专利所。

  [20] 在本研究中,根据教师的工资组成来判断教师是否为全职教课的老师。如果教师工资组成中没有来自科研的部分,则将该老师划分为全职教课的老师,将其工资全部划归为学生培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