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2022年第13期简报(总第221期) 线上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李新玲 发布时间:2022-07-11

线上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李新玲[*]

100位妈妈谈在线教育》出版了,这确实是100位妈妈写成的。这些妈妈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城市乡村,学历、职业千差万别,是一本“海淀妈妈”和农村妈妈联手创作的书籍。

这本书的雏形源于一次“闺蜜式吐槽”。20204月,在北京第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暂缓后,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北大财政所)举行了第一次线上例会,本书主编张眉跟同事分享并吐槽了家里的孩子们参加在线教育的情况。她的同事田志磊表示这样的观察“比很多学术文章有价值得多”,建议写下来。

一篇题为“疫情之下,什么是有效的在线教育”的小文章当晚就完成了。北大财政所所长王蓉教授看到后说,这篇文章里面最打动她的是张眉的女儿在家上学期间唯一次接到班主任的家访电话时,激动得声音发抖的细节。“这是很多研究文章不会关注的细节,但其中的温度打动人心。”王蓉提议向更多妈妈征集她们自己的故事,并表示自己也要写一篇。

于是,征文启动,希望征集100位来自不同地区、学历、收入和职业背景,家有在不同教育学段孩子的妈妈们,共同就什么是有效的在线教育这一主题展开分享和讨论。《网课学习,是一次超越的机会,也是一场母子间的斗智斗勇》《如果可以不会选网课》《北京一年级小豆包在线学习记》《争取做一个开朗豁达的母亲》《应该开发适合熊孩子的网络课程》……单看这些标题,就能看出这些妈妈们在疫情期间的酸甜苦辣,记录本身就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原生态记录特殊时期在一个家庭中,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的作息生活、课内外收获,当然还有24小时亲子亲密以及不可避免的冲突,这既是教育记录,也是中国家庭疫情生活记录。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群好妈妈,她们不仅记录,还在思考,思考何为更好的教育。她们对在线教育提出的建议,是最直接、最接地气,也是最有针对性的。

例如,《在线学习:作为辅助还可以接受》是上海一位家长写的,她本身也是一位教师,通过近距离观察家中一大(初三)一小(小学六年级)两个娃的在线学习情况,以及与他们斗智斗勇的经历,悟出了在线教育的真谛——紧紧吸引住学生。

她在自己的教学中用了这些好方法,“原本课堂里默默无闻的孩子,也会积极提问。有时他们甚至都不舍得下课,一定要和我谈谈学习、聊聊疫情期间发生的事。网络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这位妈妈的结论是,“不可否认,混合教育的方式(线上+线下)是必然趋势,但就目前的技术和环境来说,在线学习作为辅助还可以接受,作为主要的授课手段,还是算了吧!”

《尝试与收获——陪伴在线学习的历程》是湖北省随州市一位中学生家长的作品,她记录了在家与孩子的种种博弈和妥协,先是欣喜于能够随时陪伴孩子,于是开始时事无巨细管到底,很快就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既而反思自己的做法。

这位妈妈很善于比喻,“‘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二者的关系就像‘正餐’和‘快餐’的关系,只有比重恰当,才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线下教育’对孩子们的作用是‘雪中送炭’,‘线上教育’的作用只能是‘锦上添花’。”

贵阳妈妈巧在文章中提出了“线上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线上学习和线下教育如何相辅相成?”等问题,她的思考是,“我认为线上教育不是取代线下教育,不仅是让孩子学会用这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它也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协助妈妈爸爸理解孩子、认识孩子,协助家庭成长。”书中作者有十几位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她们行文质朴流畅,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跃然纸上。她们对学校老师的信任、尊敬和感激,更让人感动。

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教育研究者,也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农村妈妈,这些妈妈对孩子教育的关注,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妈妈更多参与儿童的教育。

本书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陈霜叶,是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妈妈的母职在拓展,我们用了一个词叫作‘代理教师’。”疫情期间在家线上课程,妈妈除了负责孩子的生活之外,还要上课打卡、提交各种作业、提醒各种事项,因为有数字化的平台,使得这种母职拓展,使得母亲的劳动被成倍放大。

世界银行首席教育专家梁晓燕长期从事教育扶贫工作,有20多年工作重点在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她一方面惊叹自己的祖国有如此强大的教育系统和组织能力,疫情之下,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几亿学生参加线上课程,她为之惊叹和自豪。

同时,她也感慨:“中国妈妈和孩子们都太辛苦了……尤其是在疫情中的学校和家庭,妈妈和老师之间角色界限的模糊更使得她们筋疲力尽,心力交瘁。”

儿童成长,父母理应共同肩负责任。爸爸和妈妈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关注重点,会让儿童的成长营养更均衡。中国家庭教育中爸爸的普遍缺位现象由来已久,社会环境、经济压力、传统观念,有很多各个角度的解读,各方人士也都提出过多种解决之道。当中国从独生子女时代进入三孩时代,爸爸在陪伴和呵护儿童成长承担中的责任分量应该越来越重。

大规模在线教育是疫情中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在线教育只能是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的配角,就像“快餐”不能取代“正餐”的位置。但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积极迎接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虚拟生活、虚拟空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占比越来越大,这是技术驱动下的趋势。

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在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中增加网课比例。例如新加坡、加拿大等要求即使在常规教育状态下,也要安排网课,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等等。新加坡在中小学生的每学期课程安排中,专门有几天时间是在家学习home-based learning

每一代青少年成长都有各自的时代背景,现在的小朋友与之前的青少年一样,都会经历婴幼探索期、躁动的青春期,他们会有困惑焦虑,也要面对各种机遇、诱惑和挑战。只是,他们和之前的儿童相比有一个最大不同——数字时代的住民。生在数字时代,长在数字技术推动下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他们对屏幕有天然的亲近,一出生就会不时面对大大小小的屏幕。这个屏幕变化莫测,信息浩瀚,可随意提取信息也可与他人、与机器人交互。这些原住民是屏幕里内容的接收者,也是内容的制造者。由于他们在虚拟空间里待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多,在掌握、应用这些技术上,他们往往是父母的老师。当然,对于使用原则、方法和方向,还需要父母进行引导。因此,在这些“小老师”面前,父母能做的就是收起自己的权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与孩子共同进步。在其中,妈妈和爸爸缺一不可,联手升级打怪。

图书信息:

张眉主编100位妈妈谈在线教育北京:群言出版社20226月ISBN9787519307233

图书简介:

基于北大财政所和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联合发起的“什么是有效的在线教育”主题征文,由北大财政所科研项目主任张眉主编的《100位妈妈谈在线教育》一书于2022年6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全国21个省份100个家庭参与在线教育的真实记录,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教师和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的经验分享,来自东中西部不同省份市县乃至乡村地区不同家庭参与在线教育经历的回顾和反思,以及若干在线教育研究者的专业观察和反思。对于关心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来说,本书提供了100个不同身份背景的家庭开展在线教育的经验和反思以及家庭日常互动的教育细节;对于校内校外在线教育实践机构来说,本书详细记录了家长们对于参与校内外在线教育的体会、问题反馈和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践借鉴意义;对于研究者和政策实践者而言,本书揭示了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孩子的教育思考学校、家长以及孩子的关系是否需要重构的问题,为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以及建立未来社会契约式的教育积累宝贵经验,是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为推进我国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和变革积累了观察和事实基础。

主编简介

张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项目主任。民盟北京市第十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曾任人民政协报编辑记者。长期关注和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和教育政策问题。参与并完成教育部、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委托的多个教育研究项目。参与翻译出版《标准化童年》和《学校运营—从行政型与学习型组织视角分析》等著作,研究成果发表于《外国教育研究》等杂志及《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和《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等著作中。

本书购买链接二维码

1


1


[*] 李新玲,《100位妈妈谈在线教育》一书的作者之一,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委员、记者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