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初中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期望
编辑:赵 栩 发布时间:2012-07-05
摘要:

对于初中流动儿童而言,除了体制因素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很可能也是决定其教育期望的重要因素,毕竟不同的家庭背景会使孩子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场景中。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初中阶段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影响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


初中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期望

——以北京市初中流动儿童为例

赵 栩[1]

201275日)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流动儿童开始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2005年我国流动儿童达到2533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27.3%20052010年期间,我国流动儿童数量已增加到3800万人左右。其中初中学龄的流动儿童大约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0%左右,人数超过了1000万人,且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1]

流动儿童普遍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平等享受教育资源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而对于流动儿童而言教育又是改变其不利的家庭背景的有效途径。合理的教育期望对鼓舞流动儿童拼搏进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与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期望主要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与儿童自身的教育期望,前者指父母对孩子将来能获得的最高受教育程度的预期,后者指的是儿童对自己将来能获得的最高受教育程度的预期。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的教育期望指的是流动儿童对于其自身的教育期望。

对于初中流动儿童而言,除了体制因素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很可能也是决定其教育期望的重要因素,毕竟不同的家庭背景会使孩子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场景中。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初中阶段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影响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假设研究方法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者基本都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儿童教育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儿童,父母对其期望越高,学习表现也越好,将来更有可能取得成功。[2-3]以此类推,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在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流动儿童自身的教育期望越高。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关系,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教育期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教育期望的因素,特别是将学校层面的因素也纳入考察范畴,更加全面地展开分析。

本研究样本来自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研究所FABFinancial asset building课题组针对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此次调研共调查了北京市昌平、朝阳、大兴、房山、丰台、海淀、石景山、顺义、通州、西城等区县的50所打工子弟学校。共有3532份有效问卷可供使用。

本文拟应用统计描述、多元Logistic模型与HLM模型等工具进行分析。

三、流动儿童自身教育期望的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约20%的流动儿童希望自己可以研究生毕业,有28%的流动儿童希望自己获得本科学历,8%的流动儿童希望自己大专毕业,21%的流动儿童希望自己高中毕业,11%的流动儿童希望中专毕业,12%的希望初中毕业。选择大专的流动儿童人数最少,为8%左右。将近一半的孩子希望自己将来可以上大学,相对于我国目前26.5%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初中流动儿童对自己的教育期望总体偏高。

 

1 初中流动儿童各类教育期望分布情况

 

 

 

本文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分别分析代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替代指标家长职业、家庭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初中流动儿童自身教育期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家长职业、家庭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相关系数统计都不显著。可见,从统计描述上来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维度——家庭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与人力资本与流动儿童教育期望之间的关系都是统计不显著的。为了验证这一结果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影响,首先选取资产指数法计算的SES[3]进行回归分析,再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的SESX代替方程中的SES检验结果的稳定性,然后再分别分析家长职业、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对于教育期望的影响。

1.回归结果

多元Logistic的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教育期望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他变量对教育期望的影响情况为:本科以上的教育期望与高中以下的教育期望相比:(1)成绩优秀的同学更容易选择前者;(2)心理上自信的孩子更倾向于将来上大学甚至研究生,而不是仅仅期望自己获得高中以下学历;(3)更加努力的孩子教育期望更可能是获得本科以上学历;(4)与其他变量不同的是,年龄变量的系数为负数,说明年龄越大的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越低,期望高中以下的可能性较大,而年龄相对较小的初中流动儿童更倾向于期望本科以上的学历;(5)女生比男生对自身的教育期望更高,更渴望上大学;(6)来自有着更高父母教育期望的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将自己的教育目标定为本科以上。

大专教育期望与高中以下的教育期望相比:(1)学习成绩更优秀的孩子更可能期望自己上大专;(2)心理的自信程度对于初中流动儿童期望上大专还是高中以下没有显著影响;(3)努力程度对于流动儿童上高中以下的教育期望与大专的教育期望之间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4)同样,年龄的影响也是不显著的;(5)与女生相比,男生更有可能将教育期望定为高中以下;(6)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对子女选择高中以下的教育期望与大专的教育期望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

2.稳定性分析

在上述分析结果中,笔者意外地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对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多数的研究结论与推论相矛盾。这一结论可能是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算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的。因此,笔者再选择一种在已有研究中已经采用过的测算方法,重新测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验证结论的稳定性。

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于问卷中涉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问题进行综合,归纳出反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即SESX。用这一指标来代替上面的SES重新估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教育期望的影响。[4]

  

2 SESX指标分布图


估计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方法测算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仍然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此外,稳定性分析中的回归结果进一步证实,性别、成绩、努力程度、年龄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仍然是对初中流动儿童的教育期望有显著影响的指标,而其他指标仍不显著。

3.家长职业、家庭收入与家长受教育程度对于教育期望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由家庭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下面本文将探讨家庭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分别对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影响。沿用上文的方法,本文用家长职业、家庭收入和家长受教育程度作为三者的替代指标,代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性别、成绩、努力程度、自信心和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仍然是显著影响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因素,而年龄因素变得不再显著。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三要素: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于初中流动儿童的教育期望的影响都不显著。这个结论与统计描述的结果相吻合。

四、考虑学校层面因素的HLM模型分析

上文的分析中未考虑到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学校特征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肯定是不容忽视的[5],而本文研究表明成绩是影响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层面的变量很可能通过影响成绩,对教育期望产生影响。

从样本数据来看,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具有明确的层次关系与嵌套结构(学校-家庭-个人),而初中流动儿童的教育期望是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将不同层面的因素区分开来进行分析。[4]在现有的分析不同层次因素的模型中,多层线性模型(即HLM模型)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也采用HLM模型分析学校层面的因素对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影响。

周皓等[6]将学校性质、学校平均SES和学校规模作为学校层面的变量。由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学校基本都为私立性质,因此不需考虑学校性质因素,本文的学校层面变量只选取学校平均SES和学校规模。

HLM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学校之间(第二层)随机变化外,所建立的回归模型结论与多元Logistic回归的结论基本相同。对于初中流动儿童的教育期望而言,性别是一个显著的负向影响因素,而成绩、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期望则是显著的正向影响因素。同时,成绩的回归系数在不同学校之间有明显的变异,而性别、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期望的影响效果在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性别、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期望在各个学校之间高度相似,说明它们不依赖于不同学校的环境而变化。

从截距上看,第二层截距的方差统计很显著,因此各学校之间的教育期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截距项上学校平均SES的作用并不显著,而学校规模却有正向影响,说明学校规模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了不同学校学生教育期望的差异,即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教育期望更高。不同学校之间,成绩对于教育期望的影响是不同的,学校的平均SES放大了学生成绩对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影响。平均SES高的学校,往往是打工子弟学校中的“优质”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成绩要普遍高于其他学校,总体的教育期望也更高。

五、分析与讨论

本文发现初中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自身教育期望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学校平均的SES会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期望。这一研究结果否定了本文的一个重要假设——初中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其教育期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也与多数的相关研究结论不尽一致。针对这一发现,本文结合相关的文献与本研究数据的特点,做出了探索性的解释。

首先,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幼年时期,随着儿童年龄的逐渐成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教育期望的作用逐渐减弱[7]本文的研究抽取的是初中二年级的样本,而且由于本文的样本框中留级与转学的大量存在,导致本文研究的流动儿童平均年龄要高于一般的初二学生。因此,由于本文研究对象年龄更大,更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本文中的流动儿童教育期望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变得不显著。

其次,目前尚未有一套公认的测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而不同的测度方法可能导致结论上的差异。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维度(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中,家庭经济资本一般选择用家庭的月收入来衡量,但是用家庭收入衡量家庭经济资本存在较大误差;在衡量家庭社会资本方面,国内主要选择家长职业作为衡量指标,但是由于目前缺少对职业地位进行划分的公认的研究成果与统一标准,研究者们各自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算,所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差异;在测算人力资本方面,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又存在着按照受教育年限与学历来进行测度的不同,并且人力资本较其他两个维度更难以验证,测算结果可能更不准确。因此,计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方法不同也可能导致本文的结论与之前多数研究结果不同。

最后,本文样本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性较小也可能是导致回归结果不显著的原因。本文的研究对象都是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从家长职业来看,主要都是从事一些如家政服务、清洁工、小商贩等低端职业,职业地位没有太大差异;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来看,80%以上的家长都是小学到高中的文化程度,家长受教育程度差异不大;从家庭收入来看,绝大多数家庭月收入分布在10003000元之间,家庭之间收入差异较小。因此,样本间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不明显,可能是导致本文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关系不显著的一个原因。

3 家庭收入情况图

 

除了学生个人层面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外,本研究还考察了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学校平均SES对于初中流动儿童的教育期望存在正向作用,验证了学校平均SES对于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儿童成绩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对于教育期望产生间接影响。[8]事实上,学校平均SES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整体质量,这种质量的差异又关系到师资力量、教学态度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等。因此,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的不均分配也会成为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生产机制,对于学生的未来产生很大影响。[9]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不仅仅体现在公立学校与流动儿童学校之间,而且体现在流动儿童学校之间。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1.

[2]马国庆.北京市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期望和教育选择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杨春华.教育期望中的社会阶层差异: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子女教育期望的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4]任春荣. 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测量技术[J].教育学报,2010.

[5][6][8][9]周皓,巫锡炜.流动儿童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人口研究,2008,4.

[7]Gurcharn S. Kaeley. 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entry style and instructional variables o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in a neo-literate society[J].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990,4,319-350.



[1] 赵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本文根据其2012年硕士毕业论文缩写而成。

 

[2] 数据来自人民网(http://politics.paople.com.cn/GB/1026/14259502.html

[3] SES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简写。所谓资产指数法,是根据各个家庭拥有资产的价格来比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一种方法。

[4]学校层面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为2.23%,这说明初中流动儿童的教育期望的差异大约有2.23%来自学校层面。学校层面的随机项方差估计的卡方检验P值小于0.01,这表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在第二层(学校层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学校层面因素对于初中流动儿童教育期望的影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