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代表就以下主题进行了分享与讨论:(1)新经济与教育的关系;(2)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变革的影响;(3)新经济背景下各级教育内部变革。
2018年11月24-25日,“第四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承办。分论坛“新经济与教育”于24日下午举行,论坛特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岳昌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沈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华教授、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孙百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朱敏博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周丽萍博士进行主题发言。论坛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岳昌君教授、丁小浩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新经济与教育”进行了主题发言以及深入交流。
一、新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岳昌君教授紧扣论坛主题,指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新经济不限于数字经济,它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新技术、新业态、新行业/产业。对于新经济内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教育要紧跟市场需求,而不是让市场去适应教育,尤其是在当前非传统就业形式如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日益风靡的时代。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创新经济是新经济中的一部分,丁小浩教授从绿色经济和发展型创业两个维度阐述了她对创新经济内涵的理解和教育对创新经济发展的作用,兼具宏观和微观视角,既论述了教育对国家层面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又分析了教育对微观企业层面创新创业绩效的作用。绿色经济方面,当前研究大多只关注教育对传统GDP增长的作用,缺乏教育对绿色经济的贡献研究,丁小浩教授采用间接法扣除传统GDP中环境污染、资源耗损成本的部分,得到修正后的绿色GDP估值作为创新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重新检验国民教育对绿色GDP增长的作用,结果发现教育在绿色GDP增长中的作用要显著大于在传统GDP增长中的作用,即教育有将经济变得更加绿色的功效。在发展型创业方面,当前研究大多只关注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缺乏一般的学校教育对青年创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在教育对企业家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企业家教育背景对企业存活时间有显著影响,大专学历是一个重要分界线,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企业家所创办企业的存活时间显著更长,而企业家教育背景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在不同企业类型、不同创业动机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企业家从学校毕业到初次创业平均间隔7.4年,间隔时间对企业倒闭概率具有显著影响,平均“间隔时间”为4.5年时企业倒闭风险最小。
二、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变革的影响
科技创业离不开新技术。身处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风口浪尖,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工作进而造成大规模失业的担忧,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朱敏博士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三个方面讲述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变革。从英美的历史经验来看,导致失业的因素更多的是经济危机而非技术变革。基于劳动力市场替代和创造理论,新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替代和创造的综合作用,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会使得就业呈现两极化趋势,高学历高收入的非常规意识型和低学历低收入的非常规体力型劳动者比例会上升,中等收入常规事务型劳动者比例会下降。不过在中国,这种两极化趋势目前没有定论。对于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企业、政府、劳动者自身应该相互配合、协同应对。
岳昌君教授非常认同两极化趋势的分析,他认为这不仅适用于劳动力市场,同样适用于国家经济发展,排名前20名国家的GDP占全球GDP总量的80%。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差距近几年在逐年拉大。面临技术替代和技术创造博弈的劳动力市场,青年人的教育选择和教育投资更加值得关注。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沈华教授讨论了新经济背景下家庭经济投资行为的变化;经济投资如何受到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收入、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程度如何。教育层次越高投资行为越可能更多元,但高等教育阶段后的教育投资不一定显著促进多元投资。认知能力和家庭收入在投资行为的促进中起到突出作用,但这种作用有着显著的城乡差异。社会保障对经济投资产生了两种作用途径,参与基本医疗保险能够消除部分健康问题及医疗支出的风险,因此增加了家庭闲置资产的配置能力;而基本养老保险对于投资行为具有反作用,这可能因为享受养老保险的居民倾向于保障型低风险的生活。
三、新经济背景下各级教育内部变革
岳昌君教授从新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新经济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采用了丰富的素材生动地呈现了新经济环境的全貌,并指明了高等教育应对新经济挑战的方向。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揭示了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和知识创新经济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然而值得重视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南北差距并未缩小的现实。与此同时,当一个国家教育普及率提高的时候,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却在下降,从而得出新经济发展需求与目前高等教育结构和学生能力培养之间存在差距的结论。他指出,新经济增长取决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新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激增,然而高校扩招却伴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周丽萍博士注意到大部分研究关注教育机会和结果公平,对过程公平的关注比较欠缺,且大多关注高等教育的数量而非质量上的差异。现有研究低估了家庭背景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家庭背景对教育各个阶段的不公平具有累积效应,因而应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研究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受家庭背景限制带来的高等教育不公平呈现U型,在入口和出口阶段不公平程度较大,过程阶段较小。
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过去稳定在较高水平的个人教育回报率开始出现异质性,家庭背景的代际效应开始凸显;另一个新的现象是,最近一二十年发达国家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新经济背景下各级教育内部的变革也受到学者们关注。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沈红教授对本科生大学四年的能力增值做了一份测评报告,报告的能力包括四种通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沈教授在结合了现有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自评法和直接法的基础上,采用加拿大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董毓教授领衔的、来自多学科国际国内专家联合研制的NACC经典量表对样本学生进行集中的纸质测试,发现“985”高校学生在除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方面并没有比其他类型院校学生更具优势,并且发现大四学生的创造力低于大一学生的奇怪现象。此外,还发现,校级交流交换、社团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因素会显著提高本科生的通用能力。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的孙百才教授则从学前教育层面探讨教育发展对新经济的影响。公平、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供给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平等,降低生育成本、延迟人口红利,扩大发达城市的增长极,带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从而最终拉动新经济增长。以山东青岛为例,学前教育存在覆盖率不高、师资匮乏等不足,由此引发常住人口增长缓慢、对高端人才无吸引力、转型困难等发展问题。
在本次论坛上,与会者们热烈地讨论了新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一致肯定了新经济的宏观环境既给各级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给各级教育带来挑战。新经济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无论是幼儿园、大学还是家庭的教育投资行为都应该根据宏观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与会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新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阐述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提供了宽广的思路。此外,紧跟新经济时代的教育研究成果能够为宏观经济发展和教育政策制定助力,为学校、家庭和孩子谋福祉,是研究者最希望达到的结果,也是研究者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