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乡村教育振兴论坛开幕辞 农民的流向与乡村教育的路向
作者:谈松华 刘守英 发布时间:2019-05-16
摘要:

  乡村教育振兴论坛开幕辞

  谈松华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

  经过几轮和多次商讨,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2019年年会,终于在今天开幕了。参加这次论坛的有来自教育界、经济界、媒体界的专家和朋友,有来自国内外关心、热心并参与乡村教育的各类企业、国际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多方面人士,特别要提到的是有一大批来自乡村教育第一线的边远乡村和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我提议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同时,我也代表论坛创始成员对参加本次年会的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对中关村三小和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周到服务表示真诚的感谢!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聚力乡村教育振兴”。这既是一个中国教育人的百年梦想,更是一个新时代面临的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中国教育先贤们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都把建设乡村教育作为实现改造旧中国梦想的起点,他们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开辟了乡村教育建设之路。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讨新时代教育振兴的现实道路,要继承和发扬他们坚持不懈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教育先辈们“人人有书读”的普及教育、平民教育目标已经实现。但是,如果从教育民主化,从“人人享有包容而公平的优质教育”的要求而言,乡村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的短板,尤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乡村学校的“空心化”与城镇学校的“大班化”并存,乡村教师流失和老化与学生辍学和厌学并存,乡村文化的边缘化和信息孤岛现象并存。不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难以实现。为此,我建议从三个方面研究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第一,以创新思维构建有利于乡村教育振兴的社会环境,使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于教育提供的智力和文化支撑,乡村教育振兴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形成相得益彰的互动机制。

  第二,以创新的精神开拓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中国乡村教育的地域差距明显,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动态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乡村教育、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

  第三,以创新方略积极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动员社会组织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扩大乡村教育的优质资源,凝聚社会合力,完善共同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动力机制。

  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任重道远。我们深知,解决这一难点问题,需要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少一点“面子工程”,多一点“惠民工程”,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使乡村的孩子和民众与城市中的一样,享受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视察重庆乡村学校时,再次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儿童的亲切关怀和对乡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必将鼓舞和坚定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担当振兴乡村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我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汇聚众力、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乡村教育的振兴指日可待!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农民的流向与乡村教育的路向

  刘守英

  农业的转型和农民教育,是整个中国农业面临的一场大革命。乡村振兴依赖于人才振兴,人才振兴依赖于教育振兴。乡村振兴要防止浪漫主义的倾向,浪漫化的乡村教育容易变成只“谈情怀”而无法真正落地的乡村教育。

  (一)乡村振兴需精准把握乡村人口流动规律

  如果想要研究乡村教育的发展,一定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在打通城乡背景和承认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来讨论乡村振兴和乡村的教育问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乡村人口开始脱离乡村,与乡村的农业发生分离,越是年轻的人口越有迁移城市的趋势。“农一代”和“农二代”比较,“农二代”基本上都是在城市发展,而“农一代”在农忙的季节还会回去。现阶段乡村人口从事农业的时间非常少,就业趋势从农业就业转向城市就业。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趋势,乡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而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会选择在城市发展。

  以往在讨论乡村振兴时,普遍认为只要保证乡村人口回流,提高回流率就可以振兴乡村。但是,根据2016年卫计委流动人口调查显示,有60%的人打算长期居住在城市,真正有明确返乡意愿的只有6.4%,还有一些选择流动到其它地方。现实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国家号召乡村振兴就会有大量的人口回流到乡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乡村人口的回流在增加,表面上看对于乡村振兴是利好的,但是问题在于大多数的回流只回流到了县一级,并不是回到乡村。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回流的意愿越低,回流的人口主要以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为主。

  过去的乡村,人们在外出就业后,会选择回来盖房子,虽然人出去了,但是资本还是会回到乡村,所以过去的乡村落后状况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目前整个“农二代”出现了落城不回村的倾向,使得乡村不仅人口流失,资本也没有了回流。而落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教育,他们考虑的不是让孩子在乡村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怎样能够让孩子在教育起点上不落得太远,继续留在城市发展。

  乡村振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乡村职业教育。我们非常希望乡村职业教育能够培养人才发展农业,提高职业农民的比例。但是乡村职业教育的教育投资与回报是直接相关的。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都是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下降,但是有些国家的农业却越变越强,就是因为农业回报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农业回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就造成了乡村人口不愿意接受农业相关的培训,真正从事农业的都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

  所以,不要浪漫地以为只要人口回流就能够振兴乡村,如果没有把握乡村人口的状况,有再好的教育乡村振兴的目标都会落空。

  (二)乡村振兴需要在整个城乡背景下考虑

  乡村振兴需要在整个城乡背景下考虑,重新调整和融合城乡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农村人才和农村教育的振兴。我们需要考虑乡村人才的振兴需要采取什么教育模式。如果采取现代的教育模式,人口就会只往城市流动,而不会往乡村回流。但是不采取现代教育的模式就会面临城乡间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以往对于乡村人才振兴的讨论,往往容易脱离乡村产业来进行。当农业回报与其他产业回报差距增加时,乡村产业仅仅依靠农业而没有其它产业,乡村人才的振兴是很难实现的。整个中国乡土的结构是农工配合,农工经济混合。农民既是从事农业的人也是工匠,现代乡村产业被窄化到只重粮食,培养乡村人才几乎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关于农业的转型和乡村教育,整个中国农业面临一场大革命。通过提高土地回报、技术水平以及整个乡村产业的不断融合等进行乡村产业的转型,将为乡村教育带来机会。

  * 谈松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轮值主席。

  *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