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2024年第12-1期简报(总第256期) “知识开放时代的高等教育”主旨论坛会议综述(上)
史大譞 发布时间:2024-07-04


编者按:“大学转型发展研讨会”是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联合发起的系列学术会议。首届会议于2021年6月在兰州举行。第二届会议以“打开边界:大学转型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办,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合办, 于2023年7月15-16日在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杭州)成功举行。来自教育界、企业界的人士和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人员聚焦大变局和知识开放时代的大学转型与教育改革,从社会、学校和学生等不同视角,就大学教育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会议综述编发一期简报,以供参考。

“知识开放时代的高等教育”主旨论坛会议综述(上)

史大譞[*]

第二届“大学转型发展研讨会”主要围绕四个议题展开讨论:(1)知识开放时代的高等教育;(2)打开边界的大学:学校、学科与学习;(3)新型研究型大学与教育变革;(4)地方高校与教育变革。

2023715日上午,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和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大光教授主持的“知识开放时代的高等教育”主旨论坛顺利召开,会议共分为上、下两个半场。

会议主旨报告开始前,林建华教授就会议主题做了解读。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打开边界”,在知识开放的时代,大学对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垄断都在逐渐失去,在此背景下,需要拓展高等教育的内涵,使大学对培养优秀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打开边界可能是大学转型的重要方式或途径。要打开学科的边界,用问题导向来引导学生;要打开学习的边界,不仅是课堂学习,还要在做中学,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打开学校的边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历练;还要打开知识的边界,要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换中让学生能够学以成人。

上半场与会嘉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吴景深教授报告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实践和探索。他特别强调,可以用一个全新的学术架构来建设学校,这个学术架构的第一条是要打破传统学术壁垒。校园里没有传统的学科设置,取而代之的是功能、系统、社会和信息四个枢纽,这些枢纽是行政管理和资源分配的架构。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先生表示要用福耀企业管理的做法来办大学,用他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培养人,要把工商管理、工业工程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精华集中在一起进行人才培养。著名管理学者陈春花女士从企业人才的视角和组织的数字化转型角度探讨了未来的人才培养问题。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严介和先生联系会议的主题,指出“惟有良心是边界,除此以外没有边界”。他分享了诸多自己办企业的体悟,特别是对人才的理解,并提出将来也要举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本文为上半场嘉宾的观点综述。

一、为谁培养人

1. 办学需面向人类社会重大需求,培养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才

吴景深表示,大学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其办学定位应该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他指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选择了人类未来健康、可持续生活和智能工业化三个大方向,以此来导向人才培养。这比传统按学科设置更能准确把握人类社会主流发展方向和需求类型,有效解决关键问题。

2. 需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支撑区域经济转型的人才

吴景深指出,高校办学不应仅满足国家层面的需求,也需要结合本地区域的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他分析说,作为在广州设立的一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人才培养必然要考虑广东地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带,也正面临深层次的经济转型。大学培养的人才也要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具体来说,学校选择跨学科设置培养面向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智能工业化领域的人才,正是服务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些人才可以成为支撑区域未来产业升级和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3. 应更多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服务经济发展

曹德旺认为,办学定位应更多面向经济建设,通过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推动经济发展。他表示在自己举办的大学里将培养科研和管理两类人才,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曹德旺指出,现在部分高校过于追求理论研究,而忽视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以自己企业为例分析,福耀集团虽拥有3万多员工,但高学历人才仅占20%,其他80%的员工更需要专业技能,而不仅仅是理论课程。对于这部分应用型专业人才,目前的教育体系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他认为,高校应注重培养能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他即将举办的应用研究型大学为例,特色之处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比如专门开设经营管理、工业工程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等课程,重视培养产业实践能力。这种以服务企业和经济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好满足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培养什么人

1. 要从工具人向价值创造者转变,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陈春花指出,在数字化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过去注重任务执行的“工具人”,转向更看重能主动创造价值的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也要适应这一变化,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创造价值的人,而不仅仅是完成指定任务的工具人。这需要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独立担责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也与当前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强调相一致。总体来说,高等教育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从满足工具人需求的知识传授模式向培养能主动创新创造的复合型人才模式转变。

2. 培养具有数字化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

陈春花进一步指出,数字化转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能仅仅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数字化工作能力是指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问题解决、沟通协作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编程、人机交互等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在跨学科、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团队合作和统筹协调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掌握组织协调、项目管理、拆解任务等能力。综合来说,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根据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仅教授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数字化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之成为高质量的数字化人才。

3. 培养自主成长的人才

吴景深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实施大类招生和模块化培养的做法,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弹性选择。大类招生指高校不再仅按专业划分进行招生,而是面向全校或全院招收学生,学生在入学一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选择专业。模块化培养是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组合不同的模块化课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专业界限,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也可以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需求,有计划地选择不同模块的课程进行组合学习。这种弹性育人机制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未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4.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吴景深表示,仅仅进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大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他举例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会组织各种项目探索、社会调研等活动,支持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培养自己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还将认知体验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的意义。综合来说,大学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项目探索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知识学习真正转化为能力的获得,这对学生就业也大有裨益。

三、怎样培养人

1. 要打破传统学科边界,采用交叉的学科设置

吴景深表示,传统高校往往把学科归入不同学院,比如理学院、工学院等,各自独立发展。这种传统设置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现今教育需要抛弃这种以学科为主的老模式。他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例,学校没有采用传统的方式设置学科,而是建立了四大学术枢纽:系统枢纽、功能枢纽、信息枢纽、社会枢纽。这四大枢纽下设不同学术领域,但选择依据不是传统学科分界,而是根据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将相关学科汇聚其中进行交叉研究,以此打破学科设置的一元模式,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跨学科人才,也更符合知识产业化的需要。他强调传统学科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要,未来教育必须大胆突破这一设置模式,采取更具交叉性的安排。

2. 对大学生要少设限制,让他们开展创新探索

严介和认为,未来大学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终竞争不在于同质化,而在于差异化。差异化的重要基础就是应该重视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大学教育不应该把所有的学生都放在一个模子里培养,忽视他们个性上的差异,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帮助他最大限度发挥个性,培养自己的特色。只有充分发挥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识别和支持具有潜在价值的个性,学生才有可能成长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人才。

3. 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思维认知,与时俱进

陈春花强调,教育变革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认识需要升级改变。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仅仅需要知识,更需要理解美、变化、同理心等综合素质,传统教育体系未能完全满足这些新需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型技能与能力对教育的新要求已经形成。从知识输入到认知输出的转变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思维范式进行重构。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在摒弃旧有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技术和文化。



[*] 史大譞,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