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农村初中生的分流意向、教育选择及影响因素
编辑:宋映泉 罗朴尚 魏建国 发布时间:2011-05-12
摘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中教育有了蓬勃发展,而中等职业教育则受到了巨大挑战。为此,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比如,2007年开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政策及2009年开始逐步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费政策。然而,面对政府的种种优惠政策,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如何?他们的实际教育选择又怎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他们的分流意愿和实际教育选择?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08年4月-2009年12月在西部某省41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对221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随机调查和跟踪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是数据、方法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主要研究发现;第四部分是相关讨论和政策含义;第五部分是总结。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中教育有了蓬勃发展,而中等职业教育则受到了巨大挑战。为此,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比如,2007年开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政策及2009年开始逐步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费政策。然而,面对政府的种种优惠政策,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如何?他们的实际教育选择又怎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他们的分流意愿和实际教育选择?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08年4月-2009年12月在西部某省41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对221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随机调查和跟踪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是数据、方法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主要研究发现;第四部分是相关讨论和政策含义;第五部分是总结。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张性的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从1998年的2500万增加到了2008年的4500万。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在2000年左右超过中职在校生人数[1]。

  在普通高中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中等职业教育曾一度陷入困境。2001年前后,全国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陷入空前危机。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像过去那样由政府包分配,享受干部或正式工人待遇,同时还要缴纳数目不菲的学杂费;此外,中职教育也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学生一旦进入中职教育渠道,他们获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将十分渺茫。

  为了扭转职业教育发展的颓势,应对发达地区出现的“技工荒”,克服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和政治压力,同时为大量进城农民工提供技能再培训,中央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中央财政拿出专项经费投入职业教育建设示范学校、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组织教师培训;(2)自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制度,90%的一二年级的中职学生获得平均每年1500元的资助;(3)教育部要求各地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比例保持大体相当,即达到普职比50%:50%的政策目标;(4)2009年起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措施等等。

  然而,在政府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微观反应如何?具体而言,有多大比例的农村初中学生愿意选择中等职业学校?他们当中又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实际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他们的分流意向与实际选择之间有什么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他们的选择意愿和实际选择中职而不是上高中或者打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实证意义。就政策意义而言,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政府宏观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目标的可行性与现实性。就实证意义来讲,本研究力图弥补现有国内研究[2-5]在如下方面的不足:(1)大多研究只调查初中学生的分流意向,没有跟踪分析初中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教育选择,而教育意向与实际教育选择之间毕竟有一定差异;(2)这些研究并没有特别针对农村初中学生;(3)这些研究多是在我国新一轮(2005年以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的。同时,本研究也是对国际上关于初中后教育选择影响因素研究文献[6-12]的补充,以增进我们对教育分流作为一种普遍性社会分层制度的理解。

  

二、数据、方法及研究假设

  (一)数据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8年4月-2009年12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西部某省41个国家级贫困县所收集的基线调研和跟踪调查数据。该调研从该省50个贫困县中选择了41个县。在每一个县,课题组先从县教育局获得该县所有40公里以内非县城农村初中学校名单,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一所。41所学校校均规模为1157人,最大规模为2520人,最小规模为308人。抽样学校确定后,课题组随机抽取一个初中二年级班作为调查班级。41个县一共抽取了2216名学生,在基线调研中,我们对抽样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除了填写个人联系方式以外,还要填写人口学变量、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还要填写初中毕业后的打算及原因。基线调研在2008年4月12日-4月30日完成。

  跟踪调查在2009年6月-2009年12月进行,旨在获取这些初中学生毕业后实际教育选择方面的信息,了解他们是在读普通高中、上中职学校还是在打工等状况。跟踪调查采取与调研班原班主任联系的方式,以获取每一个学生的相关信息。其中有86个学生没法从班主任处获得信息,我们采取了电话追踪的办法,追踪成功率几乎为100%。

  (二)方法及主要变量

  我们通过简单描述统计呈现初中学生的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同时运用多元逻辑斯特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的因素。

  本研究中的主要变量界定如下:“教育分流意向”来自基线调查问卷中“初中毕业以后,你打算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就业打工”这个问题。“实际教育选择”来自跟踪调查初中学生“目前的状态是在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打工,补习或毕业前已经辍学”这一问题。其他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家庭人口规模、兄弟姐妹人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家庭居住地、是否了解中职助学金政策、是否接受过学前教育等都来自基线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

  (三)研究假设

  基于国际经验和现有文献,我们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 学习成绩是影响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控制其他个人和家庭因素的情况下,学生成绩越好,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可能性越小,选择普通高中的可能性越大,选择就业打工的可能性越小。

  假设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特别而言,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1)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可能性越小,而选择普通高中的可能性越大,不再上学的可能性越小;(2)家庭收入越高,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可能性越低;(3)农村户口的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可能性更高。

  假设3:是否知晓国家中职助学政策是影响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知晓信息者,更有可能上中职。

  假设4:有父母在外打工是影响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更有可能打工。

  

主要研究发现

  (一)关于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

  1.就教育分流意向来看,只有二成左右的学生初中后打算“上中等职业学校”,而有七成的学生打算“上普通高中”,同时只有不到一成的学生初中后不再打算上学。

  表1 初中后的教育分流意向

  

  N

  打算上中职

  打算上普高

  不再打算上学

  2216

  22.7%

  70.3%

  7.1%

  2.就实际教育选择结果来看,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上了中等职业学校,有四成的学生上了普通高中。值得注意的是,有13.8%的学生在复读,很明显他们是为了下一年能考入普通高中。此外,样本中有14.3%的学生开始了打工生涯,而有5%的学生在毕业前已经辍学。

  表2 初中后的实际教育选择

  

  N

  上中职

  上普高

  复读       辍学      打工

  2216

  25.0%

  41.9%

  13.8%       5.0%    14.3%

  3.当比较教育分流意向与实际教育选择时,我们发现二者之间有较大差异。只有不到一半(49%)学生的分流意向与实际教育选择一致;换言之,有一半以上学生的分流意向不同于实际教育选择。这种差异说明了以下现象:(1)部分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梦想”被阻止或被中断。在初中后“打算上普通高中”的1557名学生中,只有53.7%(836名)如愿上了普通高中,有20.3%(316名)被分流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还有12.8% (199名)在复读准备下一年上高中;(2)上中职似乎是一种最不情愿、最摇摆不定的选择,这体现在打算上中职与实际上中职之间的相关性最低。在初中后 “打算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样本学生中,只有37.1%实际上了中职,有30.7%不再上学(目前打工或者已经辍学)。(3)打工和辍学的实际比例不可忽略,初中后不打算上学的学生中有42%实际没有上学(目前打工或者已经辍学)。

  表3 初中学生的分流意向与实际选择

  

  实际意向

  就读高中

  就读中职

  就业工作

  补习

  已经辍学

  合计

  打算上高中

  836

  316

  152

  199

  54

  1557

  

  

  53.7%

  20.3%

  9.8%

  12.8%

  3.5%

  100.0%

  打算上中职

  83

  186

  112

  78

  42

  502

  

  

  16.5%

  37.1%

  22.3%

  15.5%

  8.4%

  100.0%

  不再打算上学

  10

  52

  52

  29

  14

  157

  

  

  6.4%

  33.1%

  33.1%

  18.5%

  8.9%

  100.0%

  合计

  929

  554

  316

  306

  110

  2216

  

  

  41.9%

  25.0%

  14.3%

  13.8%

  5.0%

  100.0%

  (二)关于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

  多元逻辑斯特回归的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1,同时只是部分证实了假设2、3和4。具体来说:

  1.学习成绩是影响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在控制其他个人(年龄、性别、户口类型)和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兄弟姐妹人数、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家庭收入)的条件下,成绩越好的学生越有可能打算并实际上普通高中,越少可能上中职,越少可能打工。这一结论相当稳健,在任何模型中,无论成绩以中考成绩还是学生自己报告的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来测定,结论都成立。

  2.父母受教育程度

  在控制其他个人(年龄、性别、户口类型、学习成绩)和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兄弟姐妹人数、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家庭收入)的条件下,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学生越有可能初中后不再打算上学,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同时,父母受教育程度似乎并不显著影响学生上中职还是普通高中的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

  3.收入水平

  在控制其他个人(年龄、性别、户口类型、学习成绩)和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兄弟姐妹人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条件下,收入水平并不显著影响中职还是普通高中的分流意向,但却显著影响学生实际选择普通高中或中职学校。在控制上述个人背景和家庭变量的情况下,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学生上中职还是普通高中的显著因素。即:家庭收入越高,学生越有可能选择普通高中。换言之,上中职的可能性越低。

  4.户口类型

  在控制其他个人(年龄、性别、学习成绩)和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兄弟姐妹人数、家庭收入、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的条件下,农村户口的孩子有更大可能选择补习而不是上中职。

  5.父母在外打工

  在控制其他因素(学习成绩、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等)的前提下,母亲在外打工显著影响孩子选择上中职的意向;而父母在外打工似乎并不显著影响孩子上中职还是普通高中的实际教育选择。

  6.知晓国家助学金政策

  在控制其他因素(学习成绩、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等)的前提下,知晓国家助学金政策似乎显著影响学生选择中职的意向,但似乎并不显著影响他们实际的教育选择。

  

四、相关讨论及政策含义

  本研究有如下不足:(1)本研究抽样的学校是西部某省非县城农村初中学校,其总体不一定能推广到全国其他农村初中学校;(2)本研究的样本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抽样学校随机抽样,由于班级和学校层面的变量不足,我们并没有进行多层次分析;(3)本研究中所有的“影响因素”的发现都只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的证据和特别的方法探讨因果关系;(4)本研究中使用的一些变量可能有一定的测量误差。比如“家庭收入”是让学生在给定的几个收入范围中选择,这样的报告可能不够准确。

  尽管如此,本研究结果在如下方面仍然值得讨论:

  1.在西部农村初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中职教育这一发现值得关注。相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有60%的农村学生打算上中职的研究发现[13],本研究中的这一比例似乎显得让人惊奇,但近年一些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分流意向的调查似乎与我们的结论相似[14-15]。尽管这些研究并没有严格的抽样,但他们的研究作为个案(2-3所学校)还是有意义的。同样,即使我们的研究无法推广到全国农村初中,但我们至少可以代表被调研的西部某省41所非县城非重点农村初中的情况。这一发现表明中职教育在农村学生眼里价值并不高。这意味着教育部所提出的“使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即普职比1:1)”的政策目标的合理性值得考虑,同时也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因为,可以推测的是,城市初中学生及其父母更不太可能愿意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渠道。

  2.部分初中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梦想被阻断”这一发现令人深省。部分本来打算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后来被分流进了中职教育渠道;部分学生采取补习复读的方式以争取下一年上普通高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学生宝贵时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3.学习成绩是影响分流意向和实际分流的最重要因素,这一结论并不意外,因为这是分流的本意。但这一发现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它证实了人们(中职校长和教师)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构成变化的观察和判断: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被集中到了中职学校。这意味着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学习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相关的假设成立,那么初中阶段的教育分流因素也许可以追溯地更早,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或者小学阶段,当然,这还需要实证研究。

  4.家庭收入是显著影响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一方面,就政策意义来讲,国家实施的助学政策和减免学费的政策有一定效果:将家庭收入不高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吸引入中职教育的轨道。但另一方面,这有可能带来更大的不平等。中国目前并没有关于中职教育收益回报率的系统研究,如果中职教育导致相对低的收益率,那么将贫困家庭的农村孩子引入中职教育渠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分层和代际收入不平等的传递[16-17]。

  本研究的几个初步发现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为什么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农村户口的学生更倾向于补习而不是上中职?为什么母亲在外打工影响孩子更倾向于选择中职的意向,但这并不显著影响他们的实际教育选择?同样,知晓国家中职学生助学政策信息似乎影响就读中职的意愿,但实际上并没有显著影响他们选择中职,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深入讨论。

  

五、总结

  本文基于在我国西部某省41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对221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随机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了初中后分流意向和实际分流结果以及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是: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但中等职业教育在西部农村初中学生中并不受青睐。绝大多数学生的升学意愿是普通高中而非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前者是通往高等教育之路,而后者多是无奈的选择。学习成绩不好以及家庭经济困难是这些农村学生打算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学生的分流意向和随后的实际教育选择之间还有较大的差异。具体来说,还有相当多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通高中-高等教育之梦”被阻止或被打破。其中有不少学生选择补习,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直接开始就业打工生涯。

  这些发现让我们质疑教育部关于高中阶段中职学生在校生达到50%的政策目标的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同时我们认为通过减免学费的措施来吸引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政策对社会分层、教育机会的代际传递以及社会公平的影响和意义需要评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5-2009).

  [2]李兰兰.中职成本、收益及对初中学生入学意愿的影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3]姜星海.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的形成——关于北京市初中学生和父母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2(9):20-23.

  [4]Ding, X. and Li, Y. (2008) An analysis on employment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graduates in urban China. Education Science, 24(4):25-31.

  [5][13]董泽芳,沈百福.试析农村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7(6):72-76. 

  [6]Malamud, Ofer and Cristian Pop-Eleches. 2008. General education vs. vocational training: 

  Evidence from an economy in transition. NBER Working Paper 14155.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7] Brunello, G & Checchi, D. (2007). Does school tracking affect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New 

  international evidence. Economic Policy, CEPR, CES, MSH, 22, 781-861.

  [8] El-Hamidi, Fatma. 2006. “General or Vocational Schooling? Evidence on School Choice, 

  Returns, and ‘Sheepskin’ Effects from Egypt 1998.”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 9(2): 157-176.

  [9] Aypay (2003) The tough choice at high school door: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lead 

  students to general or vocational schoo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3 

  517–527.

  [10] Dustmann, C. (2004): Parental background, secondary school track choice, and wag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56, 209-230. 

  [11] Insan Tunali(2003). General vs.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choice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 in Turkey, 1988-98. The 10th Annual ERF Conference.

  [12]Moenjak, Thammarak and Christopher Worswick. 2003.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ailand: a

  study of choice and return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2:99-107.

  [14]朱茹华.从教育分流意向看我国农村初中教育分流现状——以中原地区两所农村初中 

  的调查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5]房晓梅.初中生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研究——基于赤峰市的调查[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Hanushek, Erik & Ludger W??mann (2005): Does Educational Tracking Affect Performance 

  and Inequality?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r 

  1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