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学校成立之初即被确定为“两自一包”改革试点先行学校,被赋予“人事”“管理”“经费”自主权,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具体做法包括:用好教师选聘权,建立岗位激励机制;用好自主管理权,建立民主共同治理体系;用好经费使用权,建立优劳优酬的岗位工资管理机制。实践证明“两自一包”模式符合现代学校制度精神,它重构了公办学校内外部权力结构,体现了“管办评分离”的现代学校治理理念,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学校成立于2014年8月,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晋吉西二街8号,占地约67亩。现有学生1548名,教职工144名,其中区内在编教师7人,校聘教师137人,全体教师平均年龄30岁;教师本科学历100%,其中硕士研究生29人,占教师人数的20%;学校现有党员62人,占教师人数的43%。
一、背景分析
学校成立之初,就被确定为“两自一包”改革试点先行学校,被赋予“人事”“管理”“经费”自主权,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2016年8月30日,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办公室、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武委办发〔2016〕75号),明确赋予“两自一包”试点学校发展规划权、教育教学管理权、课程设置开发权、教师及其他职工聘用权、干部选聘自主权、学校经费支配权、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权、教职工薪酬制度改革权等“办学自主权”,要求学校依法办学,共同治理。
学校自主权大了,办学活力释放了,但风险也随之增加了。如何用好“办学自主权”实现学校依法依规办学、如何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从而不违背改革初衷、如何防止校长走向权力的中心……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推动了川大附中西区学校加快构建学校内部共同治理体系的步伐。
二、改革基本思路
武侯区委、区政府统筹指导,区教育局根据依法治校、简政放权原则,下放“三权”给学校,即财权、人事权、自主管理权,学校通过探索实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学校经费测算和拨付由“按教师编制、办公经费等多头测算拨付”向“按生包干测算和打包拨付”转变;二是教职工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三是工资发放由“普惠性绩效工资”向“优质优酬岗位工资”转变。学校逐步形成依法民主管理、教师按岗聘用取酬、办学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三、具体做法
(一)用好教师选聘权,建立岗位激励机制
学校除3位校级领导干部和4位老师由区教育局派驻在学校工作外,其余老师全部由学校自主聘用。
1.规范程序,自主招聘
每年5—7月,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拟定招聘计划,报区教育局审核后自主招聘。学校教师的聘任由校长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按照“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含试讲)—体检—岗位聘用—签订劳动合同”六个程序进行。
2.按岗聘任,分类聘用
校长办公会依据学校章程确定各学部、各中心的岗位及相应薪酬总量,各学部、各中心根据岗位设置聘用老师。老师上岗后,学部和中心以月为单位进行考核,月末根据每个岗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工资发放,实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3.长短合同,依法退出
教师管理实行“长短合同制”和“严格退出制”。所有教师初始合同均为一年;第二次签订合同时,对于工作态度好、教学业绩优、家长和学生口碑好的教师,签订3—5年合同;对于爱岗敬业但教学效果暂时欠佳的教师,实行一年一聘;对于达不到学校续聘要求的教师,实行“严格退出制”。
教师退出实行“一票否决制”和“约谈帮扶制”:
(1)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出现师德问题、重大安全教学事故给学校造成重大影响的老师,实行“一票否决”,直接解除合同。
(2)对于敬业态度差、教学效果差、学生满意度不高的老师,学校实行“约谈提醒——帮扶整改——依法辞退”三步退出机制。
对于在工作中达不到岗位要求的教师,由学部负责人与教研组长一起约谈当事人,指出其问题所在并制定、落实帮扶措施。如果经过帮扶整改,依然没有达到岗位要求的,则由学校校长与其约谈,明确告知当事人不能胜任学部聘任岗位工作,不再续聘,依法退出。
(二)用好自主管理权,建立民主共同治理体系
1.“五会”议事再分权,共同治理增活力。学校不是校长个人或管理团队的,必须由更加多样化的权力主体来决定学校的各项发展。学校在章程中明确了内部管理体制,即“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扁平化管理、共同治理’的民主治校模式。校务委员会、教代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家委会共同组成学校权力机构,分别决策相应事项”,并且在章程中明晰了“五会”的权责。如党组织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教代会负责学校章程、制度建设和重大政策的确立;校长办公会具有行政权;学术委员会负责教师职称初评以及各种评优推先等;家委会负责沟通学生教育、学校管理的相关事项;校务委员会侧重于重大事项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协调学校外部关系;等等。
这样一个多元的主体参与负责机制,大大降低了校长个人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内部的相互协调和制约。以学校“教师自聘”为例,每一年的招聘工作都是由教师服务中心、课程中心、学术委员会等几个部门和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校长办公会审核并通过招聘方案;教师服务中心负责简历筛选和资格审查;课程中心负责笔试相关工作;以学术委员为核心,若干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完成面试工作;而教师招聘进来后的岗位聘任权,又在各学部(年级)。
2.“中心”“学部”大部制,扁平管理提效能。学校打破传统公办学校行政处室的机构设置,建立“教师服务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中心”“学部”等中层部门,实行大部制管理,三大“中心”作为业务指导部门,为师生提供指导与服务,实现了由事务性管理向学术性管理转变、指挥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学部作为学校独立的事业部,由副校长直接管理,对学部工作全面负责,同时对学部拥有相应的人事权、管理权及部分财权。
3.项目管理激热情,人人争做管理者。学校实行项目管理。学校事务按照项目打包,公开征集执行团队,学校保障项目经费,并记录工作量,作为发放奖励工资的参考,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项目管理”,主动申请专项工作,他们既是工作的执行者也是该项目的管理者,从而构建了一个开放、竞争、高效、自主的“学校现场”。在这里,每个人都找到了一个“最少障碍、最低干扰、最小浪费,实现自己精彩”的环境,教师职业动能和学校发展活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提升。2016—2018年,学校累计发布项目210个,参与人次1970人次,投入项目工作经费共约166万元。
4.“日清双轨”优常规,过程管理全员化。学校日常管理实现了全员全程参与管理,实施“日清双轨”制,即学生通过班集体、学生会、校团委等组织,实现学生日常事务自主管理,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管理成效。教师实施“今日我当家”值日制度,全校非班主任教师分成10个组,每组10人左右,在值周行政带领下,每组值日一天,这一天学校所有的大小事务均由值日组负责管理、协调。“日清双轨”制的实施,树立了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所有老师都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真正实现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生生都是班干部,师师都是管理者”。
5.民主监督齐参与,各司其职共发展。学校教代会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2018年,召开教代会3次,讨论并通过方案4项:《校优评选方案及细则修订稿》《校内职称初推方案修订稿》《2018年工会经费使用标准》《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方案》。
学术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完善和优化工作机制与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先后完成了3次校内职称初评工作;3次市、区级“评优选先”校内初推工作;6批次“师徒结对”活动中担任指导教师;校级献课56人次,区级(及以上)献课6人次;每周对教师教学常规进行量化考核。2018年9月通过校长办公会提名,教代会投票选举产生了11名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
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纪律监督小组,在相关事务中予以监督,保障学校行为的依法依规。教师对学校任何事项有疑问或异议,都可直接向监督小组反映;在相关事务中,老师们又是参与者,身临其境参与处理学校事务,并在过程中予以监督。学校制订了相关工作制度23项,针对岗位工作要求制订了29项“岗位说明书”。2016—2018年,分别有215、219、264人次教师参与学校各项采购比选工作,分别占当年全体教师数的176%、159%、183%。
(三)用好经费使用权,建立优劳优酬的岗位工资管理机制
1.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区教育局对学校经费拨付实行包干制,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整合,称为日常运行经费,以生均经费形式打包拨付,年初一次性拨付学校,年度包干,由学校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内部实行细化到每个中心(部门)、每个岗位的全员预算制度,充分保障学校教职员工对经费的知情权和支配权。
2.建立岗位工资发放机制。学校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按岗取酬、绩优酬高、薪随岗变的分配原则,制订了《岗位工资管理分配方案》,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学校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优质优酬的岗位工资发放机制,促使教师形成了职业发展的主动规划意识,将个人所得与育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3.规范经费管理。一是人员经费的使用,学校按照内部管理制度和分配方案进行使用;二是公用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财务规定执行。学校对经费使用情况做到了一月一公示、一季一汇报;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一年一审计。
四、取得成效
学校四年多来的探索实践证明“两自一包”模式符合现代学校制度精神,它重构了公办学校内外部权力结构,体现了“管办评分离”的现代学校治理理念,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
(一)改革效益明显,辐射引领广泛
1.领导作出重要批示。2018年12月15日,孙春兰副总理在四川省委办公厅报送的《四川信息专报》(第364期)《四川基层探索实施“两自一包”学校管理模式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办学活力》上批示:“四川‘两自一包’的经验,可进一步研究并总结其经验,关键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后解决的办法多了,办学活力提高了。”
2018年11月27日,全省教育大会在成都市金牛宾馆召开,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并讲话。彭清华强调要持续用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并脱稿举出了武侯区创新开展“两自一包”改革的实例。他指出“‘两自一包’是体制机制改革卓有成效的举措,破解了难题,激活了学校办学活力,武侯区搞得很好,有推广价值,请大家去了解、学习。”
2.专家高度认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吴霓在《中国教育报》2018年1月9日第5版“专家观点”发表文章指出:“成都市武侯区‘两自一包’改革,是基层探索‘管办评分离’很大胆的举措”,“在人事权方面,教师自聘,实行长短合同制,这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2018年1月10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的《教育体制改革简报》以“成都武侯:探索‘两自一包’模式,释放学校办学活力”为题专刊发文,介绍武侯教育改革经验。
2018年5月28日下午,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发展处处长李晓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所所长郝志军等专家一行,莅临学校调研“两自一包”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崔保师院长认为,武侯区的“两自一包”改革“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已经成为全国的标杆,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并鼓励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推进改革”。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烨以《公办学校“两自一包”改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川大附中西区学校创新案例的反思与前瞻》为题撰写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2期)。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科院主办的《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在一篇题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供求矛盾及改革思路》的文章中阐述“编外用师改革的主要模式”时,以“‘两自一包’模式”为小标题,专门介绍“两自一包”改革,文中指出:“两自一包”模式也符合现代学校制度精神,它重构了公办学校内外部权力结构,体现了“管办评分离”的现代学校治理理念,有力地提升了教师资源的配置质量。
3.来访交流持续不断。2018年学校共接待各地教育考察团30批次,共计626人次(累计接待127批次,共2500余人次)。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2018年11月30日带领专家组到学校作专题调研,这已经是汪明主任第二次到学校深入调研。中新天津生态城领导率队到学校交流学习,借鉴经验。哈尔滨市道里区教育考察团已多次到学校交流学习,并已在道里区试点推行“两自一包”改革。贵阳市已有观山湖区、云岩区到学校交流学习后,开始试点推行“两自一包”改革。成都市及武侯区多所“两自一包”改革试点学校派出干部及教师团队,到学校跟岗学习,并在实践探索中多次回访交流。
4.获得荣誉。“两自一包”改革案例入选2018年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公立学校“三权”自主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探索》案例入选2017年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入选2017年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三周年典型案例;学校“两自一包”改革方案荣获2017年四川省第三届教育发展改革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荣获2016年第五届地方制度创新奖最高荣誉;入选2016年影响成都教育十件大事。
(二)学校活力彰显,师生积极向上
1.学校办学活力更加彰显。管理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全校教职工形成一个有朝气、有责任、有目标的团队,学校构建了“共同治理”格局。全校教职工人心安稳,干劲十足,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
2.教师拥有更多获得感。学校管理自主,让教师明确工作责权利,教师成为了学校管理的主体。老师们自觉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将人生梦想、专业化发展与学校育人目标高度结合,激发了工作热情,拥有了在职业发展、民主管理、经济报酬等方面的更多获得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更多教师在全国、省、市、区各级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2016年以来,我校教师获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奖项13人次;市级获奖175人次;区级获奖105人次。
2018年“一师一优”课评审中,我校报送15堂优课,1堂课例荣获教育部“部级优质课”,4堂课例荣获成都市一等奖,3堂课例荣获成都市二等奖,7堂课例分别荣获武侯区一、二等奖。
在2018年四川省微课大赛活动中,我校推荐15名教师参赛,4名老师获成都市一等奖,6名老师获成都市二等奖,5名老师获成都市三等奖。其中,获一等奖的4位老师课例被推荐至省上,参与新一轮的评比。2018年武侯区创新课堂教学大赛和实验教学大赛上,我校教师喜获3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的佳绩。
2018年学校有5个学科组(语、数、化、思品、生物)被评为“武侯区优秀教研组”。
3.学生学业水平进步明显,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素养,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和干劲,教学质量优良。我们坚守让每一个孩子成才的信念和责任,勤于付出,奋发有为,办学四年多来取得了连年不断的新突破。
一是学业水平进步明显。三个年级的各次期末成绩在全区“初中各年级生源性目标任务达成度”考核中,目标达成度居全区公办初中第一!
2018年第二届(2015级)中考取得新突破:七年级上期末检测时,B优率只有19%,到毕业时,重点高中上线人数达134人,重高率达48.55%(升学B优变化值达17.7,居全区公办初中第一),高分段(580分以上)达50人;一次合格率98.30%(区平均93%),全科合格率86.89%(区平均73%)。
2016级学生入学检测B优率只有24%,在2019年4月的“二诊”中:A优上线67人,A优率21.5%,位居全区公办校第四名;B优上线183人,B优率达58.8%,位居全区公办校第三名。
2017级学生,入学检测B优率29.68%,在2019年春季八上的期末检测中B优上线人数241人,B优率达45.9%,目标达成度为155%。
2018级学生,入学检测B优率为28.65%,在七上期末检测中B优上线人数184人,B优率达33.09%,目标达成度为115.5%。
二是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建校以来我校学生1480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160次,其中国家级比赛5次,获一等奖23人次、二等奖12人次、三等奖12人次,共47人次;省级比赛18次,获一等奖65人次、二等奖45人次、三等奖35人次,共145人次;市级比赛53次,获一等奖277人次、二等奖185人次、三等奖197人次,共659人次;区级比赛84次,获一等奖217人次、二等奖161人次、三等奖251人次,共62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