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相关论述的文本对比分析
编辑:魏建国 发布时间:2013-04-23
摘要:

 

为了将学习十八大报告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文本对比分析,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为了将学习十八大报告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文本对比分析,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相关论述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的结构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六次党代会报告都将教育和科技安排在同一部分予以论述。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则将教育和科技放在报告的不同部分分别予以论述。从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相关论述的结构安排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教育、科技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相关功能的认识演变。

简而言之,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报告都把教育和科技放在经济发展部分进行论述,十五大报告则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部分都有论述,十六大报告只在文化建设部分进行论述。而在最近的两次党代会报告中,都将教育问题纳入社会建设,而将科技问题纳入经济建设。总体上,对科技问题更多地强调其与经济建设的重要关系,这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是相一致的,也与当代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发展的潮流相契合。对教育问题的处理则变化比较大,最近两次党代会报告都将教育问题主要纳入社会建设的范畴予以论述,体现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的转变。

具体而言,在十二大报告中,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中特别提到:“通观全局,为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并用一段内容专门论述了科技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十三大报告在报告的第三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中首先提到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用三段内容进行了论述。十四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的第四个标题为“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也用三段内容进行了论述。十五大报告的第五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第六个标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用两段内容对科技和教育问题进行了论述,侧重论述科技。同时,在报告第七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又用一段专门论述了教育和科技问题,侧重论述教育。应该说,十五大报告是对教育和科技问题论述比较全面的一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同时直面现实中存在的科教分割的体制难题。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第四个标题为“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用一段内容进行了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十六大报告是除十二大报告外,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论述篇幅最短的一次。

从十七大报告开始,教育和科技分别放在报告的不同部分分别予以论述。十七大报告在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首先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标题用一段内容专门论述了教育问题。在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首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用一段内容专门论述了科技问题。

十八大报告在报告的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首先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标题用一段内容论述了教育问题。报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个标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一段内容论述了科技问题。

二、关于教育问题相关论述的文本对比分析

(一)    教育的地位和指导方针

除了十二大报告没有关于教育地位的表述外,其他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强调教育的重要地位。十三大报告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十四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从十三大报告以来的相关用语可以看出,党中央一向重视教育的重要地位,而这种重视在十六大报告中达到了顶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十六大报告关于教育论述的篇幅并不长。

同时,也强调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最近四次党代会报告还特别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十四大报告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十五大报告提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教育发展目标

最近三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部分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部分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部分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可以看出,十八大报告没有延续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提法,但提出了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

(三)    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

党代会报告对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问题也一直很重视。十三大报告就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克服教育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十四大报告也强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十五大报告提出“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教育质量不高,达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痼疾。而开展“素质教育”举步维艰。25年前的十三大就提出“克服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而事实上,这一“倾向”是愈演愈烈。十八大报告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是,如何培养这些能力,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显然与背后深刻复杂的体制、机制,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同时,素质教育又如何与教育公平相协调、素质教育是面向谁的素质教育,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都是极为棘手的。

(四)    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是时代的主题,党代会报告对教育体制改革也提出了要求。十四大报告提出“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十五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十七大报告提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还特别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些关于社会体制改革的宏观论述也必将对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党代会报告多次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要求,但是和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教育体制改革远远滞后。历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改革部署并没有完全实现。例如:二十年过去了,十四大报告提出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在十八大报告“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精神的指引下,希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能够在未来得到大踏步的发展,从而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制度红利”。

(五)    各级各类教育

除了十二大和十八大外,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强调对“教育结构”的重视。十三大报告的表述是“改善教育结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的表述都是“优化教育结构”。值得关注的是,十八大报告没有直接提及教育结构的表述。

除了十三大报告外,历次党代会报告对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都高度重视。十二大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十四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五大报告提出“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十六大报告提出“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可以看出,历次党代会报告对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从“普及”教育迈入“均衡发展”,成为我们各阶段发展义务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另外,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义务教育也是落实党代会报告相关要求比较好的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成就的突出亮点。十七大报告在过去工作成就部分提到“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十八大报告在相关部分也提到“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均衡发展”则是一个相当高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和前文提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密切相关。

关于基础教育及非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十四大报告提出“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关于学前教育,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关于高中阶段教育,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历次党代会报告都予以强调。十二大报告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十三大报告提出“必须下极大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努力建设起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值得注意的是,十三大报告对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并没有专门论述。十四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十五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值得指出的是,十八大报告没有使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概念。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对职业教育予以强调,但是现实中的发展并不如意。上世纪以技校、中专为主体的中职教育体系,以及国有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内部职业培养制度,随着改革的推进,面临极大的挑战。面对世纪之交出现并延续至今的“技工荒”,并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而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大国”的未来,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束缚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急需理顺。

关于高等教育,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加强“高等教育”。十四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十五大报告提出“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扩招和合并应该是对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落实。除了合并外,有关高校改革的举措并不多。高等教育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前文提到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目标与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关系。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内涵式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予以配套。

关于流动子女教育,十七大报告提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流动子女教育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从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到平等接受“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要把这一要求真正落实到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特殊教育,十七大报告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

关于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历次党代会报告也都予以强调。除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他各级各类教育都没有得到如此一贯的关注和重视。十二大报告提出“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十三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劳动者的“在职继续教育”。十四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成人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十五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六)    民办教育

关于民办教育,十三大报告提出“继续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十四大报告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十六大报告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十七大报告提出“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值得关注的是,十七大报告中的“规范”二字没有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

(七)    教师队伍

党代会报告对教师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视。十四大报告提出“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十五大报告提出“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八)    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从历次党代会报告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投入体制的演变脉络,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家对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视和策略的调整。十三大报告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十四大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十五大报告强调“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4%目标实现后,十八大报告没有延续过去报告加大投入的表述,而是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十六大、十七大相关表述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强调“重点”向弱势地区“倾斜”。此外,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到了学生资助,体现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还须关注的是,十七大报告中“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和“规范教育收费”这些重要的表述没有再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

(九)    其他

值得注意的是,前几次党代会报告还特别强调对知识分子的重视,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三大报告提出“必须进一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继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充分发挥我们自已的科技人员的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的工作。”十四大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的论述一共有三段,其中,用一整段的篇幅来论述知识分子问题。强调“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我们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论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如何,都欢迎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给予妥善安排,并实行出入自由、来去方便的政策。” 十五大报告也强调“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三、         关于科技问题相关论述的文本对比分析

(一)    科技的地位和战略

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强调科技的重要地位,特别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除了十四大、十六大报告外,关于科技问题的论述都安排在经济发展相关部分,体现了对科技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深刻认识。这和当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遥相呼应、紧密契合。

具体而言,十二大报告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十三大报告提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振兴国民经济。”十四大报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十五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次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强调“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第一生产力”到“战略支撑、核心位置”,可以看出党中央对科技问题的一贯高度重视,而十八大报告则将其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    科技发展目标

最近三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提出了科技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部分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部分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部分提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可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目标。

(三)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党代会报告对如何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提出了要求。十二大报告指出“必须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并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关键性的科研项目进行‘攻关’”。十三大报告提出“要组织精干力量不失时机地开展高技术研究,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发展软科学。”十四大报告提出“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四)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党代会报告也强调了对社会科学的重视。十二大报告指出“必须加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水平和企业事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十三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软科学”。十五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十七大报告在文化建设部分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十八大报告在文化建设部分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五)    科技创新

创新是科技领先、经济发展的根本,十六大报告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出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是最近三次党代会报告所强调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思路。

(六)    科技体制改革

要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制保障是关键。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对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企业、市场、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重视。十三大报告提出“必须加快改革,形成科技同经济密切结合的机制,增强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的动力和压力,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和技术成果商品化的进程,缩短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的周期。”十四大报告提出“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十五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八大报告都在强调“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十三大、十四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提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十四大、十五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提到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都有赖于整个科技体制改革和其他配套改革的成功推进。

四、         关于教育和科技关系的文本对比分析

教育和科技关系密切,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前文也提到,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六次党代会报告都将教育和科技安排在同一部分予以论述。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教育和科技的密切关系。十四大报告提出“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十五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教育和科技体制的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相关事业的发展。十五大报告在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指出要“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但是,科教体制分割的问题在之后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并没有再涉及,而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