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教学及相关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或数字资源的情况较为频繁,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和备课环节使用,普遍反映“使用丰富教学资源、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的帮助较大。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但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监测能力较弱。对于教师而言,时间和精力不足可能是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大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讨论意见:(1)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3)增强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特征教师群体开展不同模式的教育技术培训。
一、引言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便捷了人们沟通交往的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教育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表现。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学生在计算机教学环境下能够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Kulik&Kuiik,1991;Hattie,2011;陈纯槿,2016)。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景。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能够实现有效融合,对于增添课堂活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将大有裨益(贺平、余胜泉,2013;熊才平、汪学均,2015;顾小清,2016)。
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信息技术接受度、教师信念、教师个人背景、学校信息化资源程度、相关技术培训等(Chen,2010;Rienties et al.,2013;Koh et al.,2014;杨福义,2017;赵学瑶,2018)都会影响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了解教师在教、学、练、测、评等场景中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就难以讨论信息化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结合程度和效果,就难以确定未来教育信息化财政的支持方向和方式。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于2018年5月启动了“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财政策略”II期课题,旨在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和企业等各个视角关注在线教育的现状与挑战。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试图了解信息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情况;探析各个地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的布局和政府采取的财政策略;尝试厘清学校内部、信息化系统与财政体系之间的联动路径,并尝试分析和归纳信息化2.0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变革所需的财政支持模式。
本文是“信息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使用者视角”系列报告的第一篇。基于“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财政策略”II期课题网络问卷的教师部分,本研究旨在描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应用情况,并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第一,在教学工作中,信息化工具是否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意愿、能力和效果具有哪些特征?本文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回答了上述研究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研究发现对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建设、政府信息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问卷介绍和样本情况
教师问卷的编制参考了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的多个信息化调查,包括OECD的PISA、TIMSS问卷,微软在美国开展的相关调查,以及国内学者设计的相关调研。问卷在北京市进行了在线预调查,主要量表通过信效度检验,有一定的可靠性。教师问卷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教学工作情况(所教年级、教学课时、教学规模、教学科目、教学时间分布情况等)、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基本信息情况(性别、学历、教龄、职称、职务、编制等)。
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调查,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均通过网络方式回收问卷。共回收教师问卷1152份,基于抽样设计,考虑到部分城市的教师样本不足10人,剔除这些样本(约占1.4%),共得有效样本1136人。
从样本分布地区来看,受访教师来自全国10个省份、22个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样本数占比48.6%、二线城市样本占比24.4%、其他级别城市样本占比27%。
图1 教师端网络问卷地区抽样分布
从教师所教年级来看,受访教师主要来自小学1-6年级。从教师主教科目分布情况看,主教科目为英语的最多、占48%,其次是数学占28%,语文为16%。
图2 教师端网络问卷所教年级分布 图3教师端网络问卷教师主教科目分布
三、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分析
关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1]应用的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基于问卷内容从信息技术应用工具、应用场景、使用意愿、应用能力、应用效果和应用障碍六个角度进行讨论。
1.信息技术应用工具
针对“教师在教学相关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或数字资源频率”的问题,问卷中分为“几乎每天”“一星期至少一次”“一个月几次”“几乎没有”四个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教师几乎每天使用的信息技术或数字资源中,“教室内的硬件终端”(87.68%)、“社交通讯软件”(85.92%)、“移动设备”(85.56%)、“办公室的硬件终端”(84.77%)、“通用办公套件”(82.04%)的使用人数最多。可以看出,教师能够较为频繁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硬件终端设备,并通过社交通讯设备和家长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使用移动设备、办公室硬件终端等用于办公备课等;几乎每天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多媒体工具、数字化学习辅导软件的人数也均超过了50%。总之,教师在ICT的使用工具上总体应用情况较为频繁。
表1 在教学相关活动中,使用所列信息技术或数字资源的情况(%)
使用工具 |
几乎没有 |
一个月几次 |
一星期 至少一次 |
几乎每天 |
教室内的硬件终端(如计算机、显示屏、投影仪、交互式白板、触控一体机等) |
1. 32 |
2. 20 |
8. 80 |
87. 68 |
社交通讯软件(如电子邮件、在线论坛、微信群、QQ群、家校通等) |
1. 41 |
2. 38 |
10. 30 |
85. 92 |
移动设备(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
2. 46 |
3. 52 |
8. 45 |
85. 56 |
办公室的硬件终端(如计算机等) |
3. 08 |
2. 90 |
9. 24 |
84. 77 |
通用办公套件(如电子文档、表格、PPT等) |
1. 58 |
3. 26 |
13. 12 |
82. 04 |
数字化资源(如教案网站、电子词典、课件素材、优课平台等) |
3. 17 |
11. 18 |
21. 13 |
64. 52 |
学习管理系统(如数据记录与管理软件、教学平台、网络学学习空间等) |
9. 33 |
16. 20 |
23. 77 |
50. 70 |
多媒体工具(如绘图软件、网页制作、视频加工、微课制作等) |
12. 50 |
17. 61 |
19. 54 |
50. 35 |
其他数字化学习辅导软件(如语言学习应用、作业辅导应用、数字化学习游戏、仿真模拟软件等) |
14. 61 |
12. 15 |
23. 15 |
50. 09 |
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
对于“教师在教学相关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频率”的问题,问卷中分为“几乎每天”“一星期至少一次”“一个月几次”“几乎没有”四个题项。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对于教师来说,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最广泛的还是“课堂教学”(85.83%),其次是“备课”(74.74%);“考试与评价”“备课之外的教研活动”“实践活动”相对而言应用频率较低。
表2 在所列教学相关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教学环节 |
几乎没有 |
一个月几次 |
一星期至少一次 |
几乎每天 |
课堂教学 |
1. 23 |
2. 55 |
10. 39 |
85. 83 |
备课 |
2. 55 |
5. 46 |
17. 25 |
74. 74 |
班级管理 |
7. 92 |
10. 74 |
20. 51 |
60. 83 |
作业相关环节(如布置、收集、批改、反馈等) |
5. 28 |
7. 75 |
26. 76 |
60. 21 |
与家长沟通 |
2. 55 |
12. 41 |
25. 00 |
60. 04 |
与学生的课外沟通 |
5. 90 |
13. 03 |
27. 90 |
53. 17 |
考试与评价 |
13. 20 |
27. 29 |
29. 23 |
30. 28 |
备课之外的教研活动 |
3. 79 |
24. 82 |
45. 95 |
25. 44 |
实践活动(如实验、手工、演奏、实地考察等) |
34. 86 |
29. 31 |
21. 30 |
14. 52 |
3.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意愿
关于“教师对信息化相关问题陈述评价”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问题亟待完善,其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占47.10%,“学生在学校之外难以有机会使用到相关的信息技术”占44.01%。对于教师而言,时间和精力可能是最大的问题,33.95%的教师表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实施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30.46%的教师反馈自己“不太敢独自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29.05%的教师表示“学习信息技术太麻烦”,但是只有14.79%的教师表示“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
数字化教学或许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教师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应用兴趣。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本就任务繁重,一旦涉及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成本去设计课程甚至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难免会对其造成额外的教学负担,因而可能会导致信息化应用效果不佳的情形出现。
表3 教师对信息化相关问题陈述的评价(%)
相关陈述 |
不符合 |
符合 |
我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不熟练 |
52. 90 |
47. 10 |
我的学生在学校之外难以有机会使用到相关的信息技术 |
55. 99 |
44. 01 |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实施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 |
60. 65 |
39. 35 |
我不太敢独自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
69. 54 |
30. 46 |
学习信息技术太麻烦 |
70. 95 |
29. 05 |
我在学校之外难以接触到信息技术工具 |
74. 65 |
25. 35 |
我不太知道哪些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是有用的 |
76. 14 |
23. 86 |
我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 |
85. 21 |
14. 79 |
4.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针对“教师多大程度能完成下述任务”的问题,问卷中分“无法独立完成”“不太能够独立完成”“勉强独立完成”“完全能够独立完成”四个层次。如表4所示,超过90%的教师完全能够独立完成“用邮件发送文件”“在电脑上储存和整理照片”,约超过70%的教师具备基本的MS OFFICE(Word、PPT、Excel)技能。但是完全能“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授课或讲解”的教师只占72.89%,由前文调查问题可知,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应用信息技术最频繁,但是反观教师的课堂应用能力仍有较大提高的空间。而且只有63.30%的教师完全能“使用信息技术来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估学习结果”和55.55%的教师完全能“设计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课程”,比例并不算高。
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根据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分信息化教学基本、设计、实施、监测能力等(顾小清,2006;李天龙,2009),表4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监测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较弱。
表4 教师的IT技能及应用水平(%)
具体技能 |
无法独立完成 |
不太能够独立完成 |
勉强独立完成 |
完全能够独立完成 |
用邮件发送文件 |
0. 35 |
1. 50 |
5. 99 |
92. 17 |
在电脑上储存和整理照片 |
0. 09 |
1. 32 |
6. 87 |
91. 73 |
进行网购和网上支付 |
1. 14 |
2. 29 |
7. 22 |
89. 35 |
用文字编辑程序(如Word)写笔记 |
0. 44 |
2. 38 |
8. 27 |
88. 91 |
在社交网络与他人分享我的知识和经历 |
0. 70 |
2. 82 |
11. 71 |
84. 77 |
运用动画功能制作演示文稿(如PPT等) |
2. 73 |
5. 99 |
15. 93 |
75. 35 |
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 |
1. 06 |
4. 31 |
19. 63 |
75. 00 |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授课或讲解(实施能力) |
0. 70 |
4. 31 |
22. 10 |
72. 89 |
通过互联网、优课平台等找到有用的课程资源 |
0. 70 |
4. 58 |
23. 24 |
71. 48 |
安装教育类的软件或应用 |
2. 82 |
6. 60 |
20. 86 |
69. 72 |
通过信息技术与他人共享资源进行合作 |
1. 67 |
6. 69 |
24. 65 |
66. 99 |
知道哪种教学场景更适合使用信息技术 |
1. 06 |
6. 69 |
27. 11 |
65. 14 |
使用信息技术来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估学习结果(监测能力) |
2. 20 |
8. 45 |
26. 32 |
63. 03 |
设计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课程(设计能力) |
7. 04 |
14. 70 |
22. 71 |
55. 55 |
5.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
针对“教师如何评价信息技术帮助程度”的问题,问卷中分“没有帮助”“有点帮助”“比较有帮助”“非常有帮助”四个等级。调查结果如下表5,受访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在“使用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69.81%)、“引入新的教学方法”(61.51%)、“了解学生的个体表现和需求”(60.74%)和“引入新的教学组织方式”(60.21%)方面非常有帮助。但是对于“更好地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和校外人员、专家有更多的合作”及“减轻工作负担”方面选择完全没有帮助的人数较多。
综合来看,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在丰富教学资源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帮助作用较大,但是对于行政管理层面的工作和自身工作负担来说选择完全没有帮助的教师比例仍较大。
表5 信息技术对教师日常工作的帮助程度(%)
没有帮助 |
有点帮助 |
比较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
|
更好地完成行政、管理工作 |
4. 75 |
11. 71 |
32. 39 |
51. 14 |
和校外人员、专家有更多的合作 |
3. 61 |
10. 92 |
32. 48 |
52. 99 |
减轻工作负担 |
3. 61 |
11. 36 |
30. 90 |
54. 14 |
和同事有更多的合作 |
2. 29 |
9. 68 |
32. 66 |
55. 37 |
了解学生的个体表现和需求 |
1. 23 |
8. 98 |
29. 05 |
60. 74 |
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
1. 06 |
7. 31 |
32. 39 |
59. 24 |
提高工作效率 |
1. 06 |
8. 54 |
31. 69 |
58. 71 |
引入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
0. 62 |
8. 19 |
30. 99 |
60. 21 |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
0. 35 |
6. 78 |
31. 34 |
61. 53 |
使用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
0. 09 |
4. 23 |
25. 88 |
69. 81 |
6.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针对“教师对学校层面使用信息技术阻碍”的问题,将问卷中“完全不符”和“不太符合”合并为“不符合”,将“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合并为“符合”。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的非教学类任务太多”,其中表示符合的占到71.13%,其次是“日常技术支持不够”(58.63%)、“缺乏相关培训”(58.36%)及“现有信息技术设备运行不稳定”(54.05%)。
关于“教师的非教学类任务太多”这一问题是在课题调研过程中与一线学校教师访谈时得知的,为探究其真实情况故再次添加到网络问卷中,然而结果也确实验证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沉重的非教学类任务对其使用信息技术的阻碍较大,同时学校的技术支持、培训和硬件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也限制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发挥。
表6 教师对所在学校相关问题的评价(%)
不符合 |
符合 |
|
教师的非教学类任务太多 |
28. 87 |
71. 13 |
日常技术支持不够 |
41. 37 |
58. 63 |
缺乏相关的专门培训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 |
41. 64 |
58. 36 |
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运行不稳定 |
45. 95 |
54. 05 |
现有的网络不够快或不够稳定 |
52. 46 |
47. 54 |
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足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
62. 06 |
37. 94 |
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不足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
68. 22 |
31. 78 |
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缺乏做主的空间 |
65. 58 |
34. 42 |
对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太高 |
60. 39 |
39. 61 |
学校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够重视 |
74. 47 |
25. 53 |
四、总结与讨论
总体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教学及相关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或数字资源的情况较为频繁,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和备课环节使用,普遍反映“使用丰富教学资源、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的帮助较大。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但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监测能力较弱。对于教师而言,时间和精力不足可能是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大问题,“非教学类任务太多”“日常技术支持不够”“缺乏相关培训”等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针对以上发现,本文提出相关讨论意见如下: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应仅仅流于表面,而忽略教学内容的本质。目前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普遍存在着“唯技术论”的问题,为了使用新技术新产品而使用。正如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分别有85.83% 和74.74%的教师几乎每天使用ICT进行“课堂教学”“备课”,而只有65.14%的教师能够完全独立判断“哪种教学场景更适合使用信息技术”。应用频率并不能有效代表应用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落脚在从“应用”向“融合、创新”阶段的转变上,将信息技术聚焦于教学内容上。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7.94%的教师反映“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不足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31.78%的教师反映“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不足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说明无论是信息化硬件亦或软件资源都有待建设完善。
增强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特征教师群体开展不同模式的教育技术培训。调查显示,58.63%的教师表示“日常技术支持不够”,58.36%的教师表示“缺乏相关的专门培训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要采取不同策略的培训模式:对于应届、青年教师而言,新技术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相对匮乏,应当重点培养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的能力;对于中老年教师而言,自身教学压力相对较大,时间精力有限,更应侧重基础技能的培训,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同时开展新老教师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将新教师的“技能学习”和老教师的“经验学习”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陈纯槿、郅庭瑾,2016,《信息技术应用对数字化阅读成绩的影响——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实证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第4期,第57-70页。
顾小清,2006,《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
顾小清、王春丽、王飞,2016,《信息技术的作用发生了吗:教育信息化影响力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第10期,第5-13页。
贺平、余胜泉,2013,《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第5期,第99-105页。
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等,2006,《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载《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会议论文。
熊才平、汪学均、教育技术,2015,《研究热点及其思考》,《教育研究》第8期,第98-108页。
杨福义,2017,《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数据库的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第6期,第116-125页。
赵学瑶、赵敏之、孙影,2018,《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全国23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第16期,第41-46页。
李天龙,2009,《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iggins S, Simpson A. 2011. “Visible Learning: A Synthesis of over 800 Meta-Analyses Relating to Achievement. By John AC Hattie (Book Review).”[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9(1):197-201.
Koh, Joyce Hwee Ling , C. S. Chai , and C. C. Tsai. 2014. "Demographic Factors, TPACK Construc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Constructivist-Oriented TPAC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7.1:185-196.
Kulik, Chenlin C, and J. A. Kulik. 1991."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An updated analysis. "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1–2:75-94.
Rienties B, Brouwer N, Lygo-Baker S. 2013. “The effects of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beliefs and intentions towards learning facilitation and technology.”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29(22):122-131.
Rong-Ji Chen. 2010. “Investigating model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use of technology to support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55(1):32-42.
[1] 本报告的“信息技术”是指一切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信息化工具,包括硬件设备(计算机、平板电脑、交互式白板等)和软件资源(数字教学资源、微课、学科教学软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