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支情况分析
钟未平 关可心 张东辉[*]
我国县域普通高中[①](以下简称“县中”)规模超过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一半,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办好县中对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带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人才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县域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基〔2021〕8号),确立了“坚持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向县中倾斜”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并向县中倾斜。为此,本报告将呈现2019年各省份公办县中的教育经费收支情况分析,以了解不同省份公办县中的经费差异状况,从而为健全县中协调发展机制提供数据参考。本报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各省份公办县中的教育经费收入情况;二是分析各省份内部公办县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收支差异;三是主要结论。
一、各省份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情况分析
本部分主要通过初步分析2019年各省份公办县中的教育经费收支数据,揭示各省份公办县中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占比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上的差异程度。
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各省份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入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办县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占比约为91%,但不同省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湖南和湖北两个省份的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83.6%和84.8%;而西藏的占比最高,达到了99.7%;海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和新疆五个省份的占比接近100%;其余大多数省份的占比在90%左右。
除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外,事业收入也是公办县中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各省份公办县中事业收入平均占比约为8%。具体来看,中部省份公办县中的事业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如湖北、河南约为14%、湖南约为15%(占比最高)。西部地区公办县中的事业收入占比较低,如内蒙古约为1%、新疆和青海约为2%,西藏接近0(占比最低)。见图1。
图1 2019年分地区各省份公办县中主要教育经费收入占比情况(单位:%)
2. 公办县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从不同区域看,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东中西三个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最低(为9734元),东部为13983元,西部为13187元;东部地区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最低(为2595元),中部为3590元,西部为3724元。各省份的具体情况如下:
从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来看,全国公办县中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平均为11940元。东部省份中,辽宁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最低,仅为10258元,浙江最高,为20181元;中部省份中,河南(6413元)、江西(7676元)、湖南(9692元)、河北(9471元)四省份低于10000元,其他高于10000元的省份中海南最高,为14995元;西部省份中,除广西(8261元)、贵州(9457元)两省份外,其他省份均高于10000元,西藏最高,为32767元。见图2。
从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来看,全国各省份公办县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平均为3463元。东部省份中,山东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最低,仅为1556元,只有江苏(3673元)和福建(3474元)两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省份中,湖南(中部地区最低,2414元)、河南(2515元)、安徽(2644元)三省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中,江西最高,为5777元;西部省份中,云南(2318元)、贵州(2343元)、重庆(2626元)、甘肃(2613元)、宁夏(2822元)、广西(328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3346元)、青海(7217元)、陕西(5747元)、内蒙古(5719元)、西藏(660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2。
图2 2019年分地区各省份公办县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
各省份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支比较情况
本部分通过对各省份公办县中的教育经费收支比较分析,描述各省份公办县中的教育经费收支差异情况。
本部分以公办县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为横坐标,分别以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为纵坐标,绘制分省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支差异四象限图(图3)。
其中,第一象限是双高类型,这些省份公办县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都比较高,比如,青海、内蒙古、陕西、西藏、新疆、海南等。第三象限是双低类型,这些省份公办县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都相对较低,如湖南、山东、贵州、安徽、河南、重庆等。第二象限的省份公办县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低,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较高,如江苏、福建。第四象限的省份公办县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高,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较低,包括辽宁、宁夏、广西等省份。
图3各省份公办县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差异的四象限图
(2)各省份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支分布情况
本部分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为横坐标,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纵坐标,构建了各省的散点图。散点图的集中程度反映了省内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支的差异情况:散点越集中,表示省内各县中的经费收支差异越小,即更为均衡;反之,散点越分散则表明差异越大。同时,图中的拟合趋势线展示了教育经费收支的变化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在东部省份中,公办县中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呈现出相似的分布趋势。特别地,辽宁省的散点较为集中,这表明该省内各县中的教育经费收支相对均衡,差异较小。山东、江苏和浙江的数据点显示出一种正相关关系,即国家财政性经费占比高的县,其生均支出也相应较高。福建与广东的情况类似,除了少数财政性经费占比较低的县外,整体上省内各县的国家财政性经费占比差异较大,但生均支出水平却相对接近。见图4。
图4 2019年东部地区各省份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中部省份中,吉林、黑龙江和海南的散点图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显示这些省份的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支差异较小,湖南和安徽的散点也相对集中。然而,在江西、山西和河北三省中,情况有所不同:在那些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较低的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的差异较大;而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较高的县,生均支出的差异则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普遍偏低,同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的差异也较大。见图5。
图5 2019年中部地区各省份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在西部省份,公办县中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的分布趋势大体相近。云南、甘肃、西藏和陕西的散点相对集中,显示出这些省份的县中教育经费收支较为均衡。贵州和重庆的公办县中虽然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变化不大,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的差异却较为明显。此外,由于一些离群点的影响,内蒙古、新疆、陕西和青海的散点分布相对较为分散。见图6。
二、2019年各省份公办县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差异分析
本部分通过分析各省份内部公办县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在不同百分位数上的差距,进一步探究各省份内部公办县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化特征。
分别选取各省份县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从低到高排名第10、第50和第90百分位数(以下分别用P10、P50和P90表示),P50/P10、P90/P50是不同分位数之比。P90/P50是指90分位数比50分位数,呈现上部与中部的差异;P50/P10是指50分位数比10分位数,呈现中部与下部的差异。结果表明,全国来看,在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上,中等支出水平(P50)县中与高支出水平(P90)县中的差距大于其与低支出水平(P10)县中的差距。分省份来看,在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上,大多数省份内部,中等支出水平县中与高支出水平县中的差距大于其与低支出水平县中的差距,其中,相差较大的省份分别是内蒙古(1.3倍)、宁夏(1.3倍)、湖北(1.6倍)和黑龙江(1.4倍);与之相反,广东、江西、西藏等9省份中等支出水平县中与高支出水平县中的差距小于其与低支出水平县中的差距;而云南、四川、浙江等6省份二者差距一致。在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上,四川、安徽、陕西和甘肃等大多数省份中等支出水平县中与高支出水平县中的差距大于其与低支出水平县中的差距。其中新疆差距最大,约为3.6倍,陕西其次,约2倍;山东、江苏、湖南和河南等8省份中等支出水平县中与高支出水平县中的差距小于其与低支出水平县中的差距;广东和湖北二者差距一致。
表1 各省份县中支出水平在不同百分位数上的差异
省份
|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 |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 |
||
p50/p10 |
p90/p50 |
p50/p10 |
p90/p50 |
|
全国 |
1.7 |
1.8 |
2.5 |
2.8 |
云南 |
1.4 |
1.4 |
2.2 |
2.7 |
内蒙古 |
1.4 |
1.8 |
2.0 |
2.5 |
吉林 |
1.7 |
2.0 |
2.2 |
3.0 |
四川 |
1.5 |
1.5 |
1.7 |
3.1 |
宁夏 |
1.2 |
1.6 |
2.0 |
2.5 |
安徽 |
1.6 |
1.5 |
2.6 |
3.5 |
山东 |
1.9 |
1.8 |
4.5 |
2.8 |
山西 |
1.5 |
1.5 |
3.0 |
2.9 |
广东 |
1.7 |
1.5 |
2.3 |
2.3 |
广西 |
1.3 |
1.4 |
2.0 |
2.1 |
新疆 |
1.5 |
1.5 |
1.8 |
6.5 |
江苏 |
2.2 |
1.5 |
2.9 |
2.5 |
江西 |
1.7 |
1.3 |
2.4 |
3.3 |
河北 |
1.7 |
1.6 |
2.2 |
3.4 |
河南 |
1.6 |
1.7 |
2.7 |
2.0 |
浙江 |
1.5 |
1.5 |
2.1 |
1.9 |
海南 |
1.3 |
1.5 |
1.9 |
1.6 |
湖北 |
1.2 |
1.9 |
3.2 |
3.2 |
湖南 |
1.3 |
1.5 |
2.3 |
1.8 |
甘肃 |
1.4 |
1.4 |
1.8 |
3.1 |
福建 |
1.5 |
1.4 |
2.0 |
2.2 |
西藏 |
1.3 |
1.0 |
1.6 |
3.0 |
贵州 |
1.3 |
1.4 |
3.1 |
3.0 |
辽宁 |
1.3 |
1.2 |
3.3 |
2.9 |
重庆 |
1.1 |
1.2 |
1.3 |
2.5 |
陕西 |
1.4 |
1.7 |
1.7 |
3.4 |
青海 |
1.6 |
1.9 |
2.0 |
2.6 |
黑龙江 |
1.2 |
1.7 |
1.7 |
2.1 |
三、小结
本研究在对2019年各省份公办县中教育经费收支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省份之间公办县中、各省份内部公办县中之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占比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 全国来看,公办县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和事业收入(学费),其中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为主。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内部公办县中的收入差距较大。
2. 从地区来看,中部地区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最低,东部地区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最低。各省份内部公办县中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差异较大。接下来,需要特别关注那些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相对较低、而国家财政性经费占比较高省份的具体情况,深入理解其教育经费的收支结构以及资源配置模式。
3. 全国来看,在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上,中等支出水平(P50)县中与高支出水平(P90)县中的差距大于其与低支出水平(P10)县中的差距,说明我国普遍存在着头部县域的县中资源投入较高现象。未来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县域间县中、县域内部不同县中学校之间的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问题。
[*] 钟未平、关可心,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助理;张东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本报告中县域普通高中指的是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数据来自“2019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库”,其中部分样本因数据质量问题有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