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分享了学校质量评价与提升的地方经验以及学校自主进行的评价经验。嘉宾们讨论了教育质量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学校质量评价的作用和适宜的方法。他们一致肯定了学校评价在提升学校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科学的评价依赖于正确的质量观与合适的评估工具。嘉宾们分享的学校质量评价的实践经验为未来更好地开展学校评价提供了宽广的思路。
2017年12月27-2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怀柔国科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K-12学校质量评估”分论坛于12月28日举行。本专题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测评中心主任黄晓婷副研究员担任主席。论坛特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先生、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陆岳新院长、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学院刘文杰副书记、山东济南天桥区教育局张萍局长、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教育局田微副局长、苏州大学张佳伟副教授、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李一诺女士、北京新学说文化传媒联合创始人兼CEO吴越女士、独立观察员曾国华老师、中国教育学会评价办主任秦建平教授、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督导办高远荣主任进行主题发言。此外,与会嘉宾还包括来自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1世纪研究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们。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齐聚一堂,就如何科学评估学校质量、促进学校品质提升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文将论坛主要内容进行了综述。
一、学校质量评价与提升的地方经验
首先,嘉宾们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需要对学校质量评价的内涵进行深入思考与定义,明确新质量时代对学校有哪些新的要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先生通过宏观的时代背景、国情及社会背景为我们拓宽了教育质量评价的视角。首先,从时代视角出发,谈松华先生指出,不同时代背景下,教育质量的内涵是有区别、有发展的。因为不同时代背景对人的需求不同,应当把时代对人的要求作为确定教育质量内涵的基本依据。随后,谈松华先生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对比。依据两国在教育质量提升上不同的着力点,他认为在考虑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教育质量的发展与评价还需要依据具体的国情来决定。最后,他指出,教育质量评价还应具有前瞻性,现阶段正经历的新技术和新产业革命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必将对教育业态产生影响。因此,用发展的眼光来探讨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随后,嘉宾们热烈讨论了如何准确、全面地进行学校质量评价。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长陆岳新分享了江苏省的高中星级评估机制。结合本省高中教育的特色和亮点,该评估机制由办学条件、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素质教育、办学绩效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办学条件主要是指生均资源(如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实验室配备及生均图书量等);队伍建设包含校长及班子专业管理素养、名优教师队伍、教师校本培训等;学校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学校发展规划的拟定与实施、校内外资源的利用等;素质教育集中反映在课程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改革、三项评价制度改革上;办学绩效主要是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体质健康状况、近视率)特色建设水平。在5个一级指标中,办学条件和队伍建设为输入性指标,管理水平和素质教育为过程性指标,办学绩效则为输出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基本覆盖了学校从输入到产出的全过程。此外,江苏省评估院的专家们还将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为三星和四星两个层级,从而帮助学校确立更符合自身基础的发展目标。
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学院刘文杰副书记分享了上海特色高中评估的经验。在上海落实国家高中发展特色化、多样化新方向和新路径的过程中,学校评估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上海特色高中评估本着“注重基础、聚焦特色、统一标准、宁缺勿滥”和“专家严格评估,行政适当调控”的基本原则,坚持“校本化、递进性、稳定性”的特色高中建设基本要求,施行“项目孵化、滚动推进、分类指导、分阶提升”的建设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包含“定位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条件与资源、成效与示范、创新与亮点”5个一级指标及14个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的评估实施中,上海市结合了学校自评、市级评估与专家评估,评估范围则注重全纳性和全覆盖。上海的特色高中评估为未来更多地区进行高中质量评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苏州大学副教授张佳伟介绍了苏州市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力求体现公平与全纳理念的探索。针对城镇化过程中迁入苏州的打工子弟,苏州市在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体系中,通过横向比较(即对比不同背景学生入学状况)和纵向追踪,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性;关注打工子弟学校的质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山东济南天桥区教育局张萍局长分享了天桥区的爱生学校评估体系及评估实践经验。爱生学校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儿基会提出,核心内容包括全纳与平等、有效的教与学、安全健康与保护、参与与和谐四个维度。天桥区结合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儿基会提出的爱生学校框架进行了本土化,形成了包含15个领域、45项标准、412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并建立了“评价、分析、行动”三要素循环往复的“3A”学校评估模式。具体来说,“评价”就是要收集充分信息,确定当前发展水平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是指从直接原因、潜在原因、基础原因等角度对影响学校质量发展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而“行动”则包含了行动计划的制定、实施、监测三部分。在评价方法上,天桥区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努力使评价全面、客观。实践表明,这一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教育局田微副局长分享了该区“零起点、互动式、自主性”的督导评估机制。该评估机制以学校自主发展现状为起点,为每一所学校量身订制纵向发展评估目标,通过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上下互动、自评与他评内外互联、自身基础与发展目标相通,引导学校自主谋划、自主运行、自主反思、自主改进。在评估方式上,既鼓励学校采用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估工具进行自我评估、逐渐形成自我评估机制,也借助外部评价手段并逐渐形成多元、全方位的学校质量评估。这种通过实践探索出来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对自身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态势能够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公正的评价,使得学校能够站在原有起点上不断攀升,形成自律办学、自主发展的现代学校运行机制。
二、学校自主进行的评价实践
论坛的第二部分主要由来自办学一线的实践者们分享学校自主进行的评价经验。知名教育专家、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介绍了翔宇学校的实践经验。卢校长认为评价在教育中扮演着指挥棒的作用,正确的评价导向能够引领教育实践向正确的方向迈进。正确的评价导向依赖于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应该以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为目标,关注教育的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三方面。翔宇学校的“五维评价体系”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具体来说,“五维”包括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信赖、同行佩服、自我认同这五个方面。这些评估维度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此外,该评价体系将学生、教师、家长、校领导等利益相关方都纳入其中,综合各方的观点,从多个视角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价。此外,卢校长还指出评价应由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定量统计、由直接评价转向间接评价、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由奖惩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评价结果的公开由异向(向被评价者以外的人公开)转为顺向(只向被评价者公开)。因为只有实现评价方式自身的转变,才能引领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切实实现对学校质量的准确评价,进而引领学校质量的提升。
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李一诺女士介绍了一土学校的育人体系,包括学生画像、课程体系、教师发展体系、个性化评估成长体系四个部分。其中个性化评估成长体系结合个性化评估方法、阶段性测评、IT系统和第三方评估全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估。个性化评估方法包括使用多媒体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采取学生主导会议的方式让学生在展示中实现对他们的评估。阶段性测评即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阶段性的测评记录,其中包括学科能力和非学科能力。IT系统即采用APP记录多维数据,包括学生表现、课堂行为等方面的数据,以数据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北京新学说文化传媒联合创始人兼CEO吴越介绍了国际学校评价和质量提升的经验。国际学校评价包括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两方面。针对学校评价,她着重介绍了第三方评价机构迪拜知识和人力发展局的经验。该机构认为一个好学校由好的领导力、家校关系、学校的管理资源与设施、以及为“学困”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这四方面构成。同时,该机构从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两方面保证评估质量。外部评价包括6个维度,评价结果划分为6个等级标准,并将学校收费与评价等级相关联。她认为该机构的评估方式值得我国的学校借鉴。
独立观察员曾国华老师分享了十一学校的教师评价经验。十一学校从业绩、学术素养、学生评教三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的重要特点是将学生评教、聘任、协商式评估、非正式评价四者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对老师的工作进行量化。其中,学生评教有10项指标,都是从正向对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教师的信任感。聘任作为十一学校的教师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在校内建立不同团队,由团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这种双向选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双向评价的过程。协商式评估是指依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提出评估内容,并与校方协商评估标准,但教师在协商过程中充当主体。非正式评价则对应了常常被滥用了的正式评价:正式评价需要准确但不宜过多,非正式评价应该更多地使用在教师评价中,具体包含学生赞美、评选“月度教师”等方式。十一学校进行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引领进步,而非区分优劣。教师评价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真正想要的东西,即对于教师的评价不能使用全覆盖无缝隙的评价,而是依据学校自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评价,同时不把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第二,追求正确而非精确的评价,必须建立正确的评价观,在此基础上开展评价,但不必细化到评价教师工作中的每件具体事件如早晚自习等。第三,评价团队而非评价个人,针对教师个人的评价不利于形成教师间相互分享、相互帮助的氛围,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而可以以整个教师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
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评价中心主任黄晓婷副研究员分享了评价中心研发的新生态学校评价体系,该体系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通过网络问卷、实地调研和访谈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班子多方参与,对“校园环境”“学习与发展”“教师资源”“学校与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深入、全面的诊断性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或质量改进计划提供参考。
在本次专题论坛上,嘉宾们热烈地讨论了教育质量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学校质量评价的作用和适宜的方法。嘉宾们一致肯定了学校评价在提升学校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科学的评价依赖于正确的质量观与合适的评估工具。嘉宾们分享的学校质量评价的实践经验为未来更好地开展学校评价提供了宽广的思路。此外,未来如何真正实现管、办、评分离,使评估在学校质量提升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也是与会专家和学子们共同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