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功能分化的实证分析
作者:易 千 发布时间:2009-07-01
摘要:

关键词: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在1999年实施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政策之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张。从1998年到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从1022所增加到1867所,年招生人数从108万人增加到546万人,在校生规模从340万人上升到1700多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9.8%上升到22%,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以满足新增学生的需求?这个问题从扩张政策实施之日起就一直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所关注。对此,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高等教育系统内应该增加差异性,特别是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应该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需求而增加高等教育内的差异;另一种观点认为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应该适度降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以此促进社会公平。

面对这些争议,政府、高校、社会等主体的反应并不一致。政府出台了若干政策,包括下划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下放高职类院校审批权、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等;高等学校在不断的呼吁扩大高校招生权在内的办学自主权、呼吁加大办学经费投入等;而社会则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表示担忧。

因此,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结构变化,特别是高等学校之间的差异变化趋势,对于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制定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回顾了其他国家在经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学校的分化理论与实际情况分析,然后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对所使用的数据进行说明,之后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分化的实际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西方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当时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应该分化的观点占了上风。其理由如下:一是国家不可能在极其昂贵的研究型大学中培养所有的学生,所以必须举办另外一种专门用于承担教学和专业训练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便吸纳日益增加的学生;二是大量新增学生的背景、能力以及对工作的预期差异很大,也需要不同种类的高等教育机构与之相适应[①]

但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发展趋势在分化和趋同间却存在争议。ParsonsPlatt1973的研究认为,当系统中新的功能出现时分化的过程就会发生,教育系统中大学开始承担科研的功能时,科研功能就从原来的体系中分化出来。Clark1978则认为,由于知识本身日益复杂导致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差异越来越大,高等学校走向分化。而其它的一些研究则说明高等教育系统处于“去分化”的趋势。Riesman1956的研究显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机构模仿处于更高层次机构的行为,这种模仿行为会使高等学校逐渐趋同。Birnbaum1983分析了1960-1980年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差异的变化,研究显示这个时期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没有发生分化。Rhoades1990的研究发现,高校之间在学术领域由于政治因素导致的竞争而趋同。

对高等学校是否产生分化的争议其原因在于不同学者缺乏对分化的统一测量指标和测量手段,或者根本没有进行实证的分析。已有的关于分化测量指标的研究中,BonaccorsiDaraio2008采用的指标包括学校的基本状况:学校的经费收入和支出、学校总人数、教授数量、其他学术人员、教辅人员数量、折合学生数;教学指标包括本科生数量、博士生数量;研究产出包括ISI论文发表数量等。也有学者在高等学校相关指标的测量上主要关注教学和科研,在教学方面采用的指标为学生的学分数量、不同类型学生的数量,在科研上采用科研相关活动的数量和科研发表的数量。Harman2001则使用科研成果和高校的声誉指标来测量高等学校的分化。

在测量方法上,Huisman2000构建了一个用于测量高等学校间差异的方法,通过使用生物学的方法、概念化的模型来测量高等学校的差异,其中使用了三种技术手段(聚类分析、定比排序ordination techniques和差异指数)。

关于高等学校分化的模式,克拉克·科尔在《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一书中提到几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学校之间进行的分化,如美国加州将高等教育规划成加州大学系统、州立学院系统和社区学院系统,并在三个系统之间严格界定功能和范围;第二类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分化,如瑞典和意大利,在同一个校园内既有追求学术的高层次研究机构也有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

对我国高等学校分化的研究,阎凤桥2006发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央属高校更加倾向于精英性教育,即倾向于科研教育的功能,而地方属高校成为了承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即教学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在资源分配上,央属高校与地方属高校的差距在拉大,即我国高等学校分化的模式主要以学校之间为主。

相比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对我国高等学校分化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意见性的建议,严格的实证分析十分缺乏。本文的贡献在于使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98-2006年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通过设计关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功能的具体测量指标来测量我国高等学校分化的基本情况,籍以厘清我国高等学校分化的基本事实,并总结出我国高等学校分化的模式。

 

三、研究设计: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数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高等教育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根据隶属关系和学位制度的设置可以分为三类:央属本科高校、地方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独立学院由于主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且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因此在本文中归入地方属本科高校一类。

2.高等学校的分化:高等学校功能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高等学校功能的分化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某一功能在某一类高校的集中程度。根据上文研究综述和受数据所限,本文中高等教育的三种功能所使用的测量指标分别如下:

——教学功能。主要使用本专科生在校生人数作为测量教学功能的指标。

——科研功能。包括高校的研究生数量(分硕士和博士)、重点实验室数量(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科学科研经费(包含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科研经费)、发表学术论文篇数(包括SCIEIISTP论文总数)、专利授权数(国内和国外专利授权总数)、自然科学科研课题数(国家和省级总数)、自然科学获奖成果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省级的奖励)等。

——社会服务功能。本文以高校来自社会的资金作为社会服务功能的测量指标。

(二)研究数据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是教育部1998-2006年全国所有高等学校事业统计数据。院校分布情况如下表:

1 1998年和2006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分布情况


 

央属本科高校

地方属本科高校

高职高专类院校

总计

1998

220

371

431

1022

2006

105

615

1147

1867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6

 

四、我国高等教育分化的实证分析

(一)教学功能

1.本专科生在校生数量

1998年到2006年,央属本科高校普通本专科生在校生人数从115万人

上升到了166万人,而地方属本科高校从108万上升到778万,高职高专类院校从117万上升到796万(见图1)。央属本科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占全国本专科生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地方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则逐年上升,在高等教育从19982006年的扩张中,所增加的学生中有95%都进入了地方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承担了主要角色。


 

2.央属高校举办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而是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虽然独立学院是独立的办学实体,但是在教学特别是在师资方面对所举办高校的依赖仍很强,仍然需要耗费所举办高校大量的精力,因此可以将独立学院的教育功能并入举办高校的教育功能计算来看:截至2006年,我国经过审批的独立学院达到320所,在校生人数近150万人。其中央属本科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达到了60所,在校生人数达到了36万人,相当于央属本科高校在校本专科生人数的22%,即央属高校在大众化过程中虽然其主体部分的规模扩张有限,但是通过举办独立学校的形式也变相地实现了部分扩张。

(二)科研功能

1.研究生的数量

研究生代表着国家未来的科研人才,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学校科研功能的比重。全国普通高校[②]研究生在校生数量从1999年的21.9万人上升到2006年的105.6万人。从2003年到2006年,央属高校研究生在校生在全国研究生总数中所占比例从68%下降到60%

从博士生所占比例来看,央属高校博士在校生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保持在82%以上,略有下降,但降幅不大;从硕士生所占比例来看,央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从64%下降到55%,地方属高校从36%上升到45%,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得到了扩张,幅度很大,增加比例达117%;从研究生在校生数量来看,在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不仅其数量得到了增加,而且其培养范围也得到了扩大,呈现出研究生培养特别是硕士生培养从央属本科高校向地方属高校部分转移的趋势(见表2)。

 

2 2003-2006年不同层次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情况(单位:%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央属高校

博士生占全部研究生的比例(%

24.67

24.23

24.33

24.46

央属研究生在校生/全国高校研究生比例(%

67.78

65.35

62.96

59.95

央属 高校 博士生/总体博士生(%

84.39

83.08

83.03

82.35

央属高校硕士生/全国高校硕士生(%

63.73

61.18

58.42

55.09

地方高校

博士生所占比例(%

9.60

9.31

8.45

7.84

地方高校研究生在校生/全部高校在校生(%

32.22

34.65

37.04

40.05

方高校 博士生/总体博士生(%

15.61

16.92

16.97

17.65

地方高校硕士生/全国高校硕士生(%

36.27

38.82

41.58

44.91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6

 

2.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的比例

2003年到2006年,央属本科高校在校学生中研究生数与本专科生数的比例迅速上升,从27.86%上升到38.24%;地方属高校在校学生中研究生数与本专科生数的比例从2.27%上升到3.26%(见表3),说明央属本科高校的研究生在校生所占的比例在逐渐提升,地方属高校虽然比例提升不多,但绝对数量上升很快,央属高校在校研究生数从2003年到2006年间增长了50%,地方高校增长了110%

3 2003-2006年不同层次高校研究生与本专科生在校生比例变化情况(单位:人)

 

类别

2003

2004

2005

2006

央属高校

研究生在校生数

418576

509379

587230

633205

本专科生在校生

1502345

1567794

1632874

1656042

研究生/本专科生(%

27.86

32.49

35.96

38.24

地方高校

研究生在校生数

198968

270029

345481

423078

本专科生在校生

8771582

10369095

11886384

12963308

研究生/本专科生(%

2.27

2.60

2.91

3.26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6

 

3.科研水平分化情况

根据2002年和2007年数据,我们选取了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个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个数、自然科学科研经费额、发表学术论文篇数、专利授权数、自然科学科研课题数、自然科学获奖成果数等指标来看高校科研在央属高校的集中程度。统计数据显示,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在央属高校仍非常集中,但地方属高校的科研功能也在加强。

从校均指标来看,央属本科高校虽然都在上升,但是这些指标在全国高校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地方属高校除在自然科学获奖方面的指标下降之外,其他校均指标和所占比例都在上升(见表4),这显示出在科研能力方面出现了从央属高校向地方属高校扩散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地方高校数量增长因素(五年间增加了近77%),这种扩散趋势更加强劲。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量,央属高校五年间分别只增加了10%14%,而地方高校分别增加了370%107%

 

4 2007年高等学校科研能力分布情况


年份

高校类型

国家重点实验室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

自然科学科研经费拨入合计(千元)

发表学术论文(篇)

专利授权数

自然科学科研课题个数

自然科学获奖成果个数

2007

央属高校

111所)

188

88

34799008

236445

9115

112643

2012

校均

1.63

0.77

302600

2056

79.26

979.50

17.50

地方高校

2218所)

80

56

17719318

299290

5526

138049

2250

校均

0.04

0.03

7989

135

2.49

62.24

1.01

央属高校所占比例

70.15%

65.67%

66.18%

44.13%

62.10%

44.93%

47.21%

2002

央属高校

111所)

170

77

14347317

126525

1342

63998

1630

校均

1.57

0.71

132846

1172

12.43

592.57

15.09

地方高校

1256所)

17

27

6601374

160147

850

63415

1501

校均

0.01

0.02

5256

128

0.68

50.49

1.20

央属高校所占比例

90.91%

74.04%

68.49%

44.14%

62.51%

50.23%

52.06%

数据来源:相关部门统计数据

注:此处学校数量中包括了大专班等办学形式,因此学校数量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数量

 

4.预算内科研经费分配情况

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8-2006年间,央属本科高校和地方属高校的校均预算内科研经费差距越来越大,央属本科高校的校均科研经费从858万元上升到8230万元,地方属高校从27.6万元上升到119万元。央属本科高校校均预算内科研经费拨款占全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拨款总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91.50%下降到了2006年的83.80%,地方属高等学校所占的比例从1998年的8.50%上升到了2006年的16.20%,同样显示出科研功能向地方高校扩散的趋势。

 

5 1998-2006年央属与地方属高校校均科研经费拨款情况(单位:千元)


年份

总计

央属高校

地方属高校

预算内科研经费拨款

占全部高校科研经费拨款比重(%

学校数量

校均科研经费

预算内科研经费拨款

占全部高校科研经费拨款比重(%

学校数量

校均科研经费

1998

2465955

2256322

91.50

263

8579

209633

8.50

759

276

1999

3094345

2703235

87.36

248

10900

391110

12.64

823

475

2000

3940557

3372999

85.60

116

29078

567558

14.40

925

614

2001

4554827

3847989

84.48

111

34667

706838

15.52

1114

635

2002

5293011

4370668

82.57

111

39375

922343

17.43

1154

799

2003

6322313

5362710

84.82

111

48313

959603

15.18

1268

757

2004

7227055

5994597

82.95

111

54005

1232458

17.05

1394

884

2005

9499855

7851408

82.65

111

70733

1648447

17.35

1431

1152

2006

10901006

9134936

83.80

111

82297

1766070

16.20

1480

1193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从总体上看,央属高校仍然维持了其在科研功能方面的统治地位,但出现了向其他类型高等学校扩散的趋势。

(三)社会服务功能

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包括产学研合作、为社会提供培训等。本文使用高等学校从社会中获取的资源(高等学校总收入中扣除了来自政府财政性收入和学费收入之外的部分)作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测量指标。

从下表6中可以看到,央属高校来自社会的收入所占比例达到了29.04%,地方属本科院校为18.46%,高职高专院校为12.09%。但从数量上来看,央属高校平均为2.09亿元,地方属本科院校平均为0.35亿元,高职高专类院校平均仅为0.06亿元。

三类高校来自社会的资金总计分别为232亿元、208亿元和45亿元,占全国普通高校来自社会的资金比例为47.84%42.89%9.28%,央属本科高校与地方属本科高校相近,但都远高于高职高专类院校。

6 央属和地方属高校经费结构差异(单位:千元)

学校类别

项目

财政补助收入

学费

其它收入

总计

央属本科高校

平均数

359474.32

151328.70

209087.88

719809.9

各项收入所占比例

49.93%

21.02%

29.04%

100%

学校数

105

105

105

105

地方属本科院校

平均数

80549.18

72056.38

34553.36

187158.9

各项收入所占比例

43.04%

38.50%

18.46%

100%

学校数

596

596

596

596

高职高专院校

平均数

18600.42

23243.79

5756.22

47600.43

各项收入所占比例

39.08%

48.83%

12.09%

100%

学校数

1091

1091

1091

1091

数据来源:2005年全国高校经费收入情况统计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系统内部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关注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央属本科高校、地方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分化情况。主要发现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功能主要集中于地方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但央属高校也在积极举办独立学院等形式的教育;在科研功能方面,虽然央属高校仍占据统治地位,但出现了向其他类高校扩散的趋势;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从校均水平来讲,央属本科高校远高于其他类高校,但从总体规模上来讲,央属高校和地方属本科院校比较接近。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的三项功能在不同层次高校之间保持了相当的差异,并且在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领域,这种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但在科研领域不同层次高等学校之间的差异却有着日渐模糊且缩小的趋势。与此同时,在同一层次高校之内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如央属本科高校举办了大量的独立学院,而且地方属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加强。即我国高等学校的功能分化呈现出“校间分化与校内分化并行”的发展模式。

上述研究发现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于高等学校功能定位的不清晰以及与功能定位相伴随的激励机制不合理,因此高等教育下一步的发展首先要清晰地界定服务于不同功能的高等学校群体,根据当前的情况可以将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偏重于科研功能的本科高校、专注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功能的本科院校和专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专科高校,并根据高等学校的功能制定相应的拨款机制。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方面,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指标的设定上,由于数据所限,所选取指标可能不能反映高等学校三项功能的全部情况;另一方面,本研究对高等学校产生分化背后的原因没有进行探讨,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Frans van Vught, Mission Diversity and Repu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8, 21.

[2]Sheila E. Murray, William N. Evans, Robert M. Schwab, Education-Finance Refor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8, No. 4, (Sep., 1998, pp. 789-812.

[3]Teichler etc. Massification and Diversity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terplay of Complex Dimensions,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7, 20.

[4]Yossi Shavit, Richard Arum, and Adam Gamoran, with Gila Menabem, Strat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Stanford Press 2007.

[5]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郭海.大学内部财政分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谢维和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2004年的实证分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王承绪、张维平、郑继伟、张民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鲍威.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7):63.

[10]陈爱娟、万威武.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44.

[11]官凤华.国际高等教育拨款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5,(12):2934.

[12]郭海.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构成变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0):46.

[13]康小明.中国政府对大学科研的资助体系研究.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工作论文系列,20075-2.

[14]克拉克·科尔著. 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闵维方.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理论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79.

[16]丸山文裕.高等教育财政与大学学费[A].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过程中的财政体系——中日比较的视角[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7]阎凤桥.市场化环境对大学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84.

[18]阎凤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8):1.

 


[] Sarah Guri-Rosenblit, Helena Sebkova and Ulrich Teichler“Massification and Diversity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terplay of Complex Dimensions”,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7, 20,374

[]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不仅包括普通高等学校,还有专门的科研院所等,但此处只计算普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