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凌旻华受邀访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并作题为《回不了的“家”:农民工随迁子女返乡求学的困境与反思》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育、财政和社会发展学术论坛”119期讲座,讲座地点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会议室(教育学院大楼402室)。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目前有超过35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即使大城市公办中小学已逐步向非本地户籍的随迁子女开放,大部分随迁子女依旧受到户口限制而无法参加他们所在城市的中考和高考。许多学生为了自己和家长的大学梦不得不在初中阶段甚至小学五六年级回到户籍所在地备战升学。高考常被视为一场“鲤鱼跳龙门”,农民民工子女更是要跳过重重高墙才得以跃进高等教育的大门,然而对他们的求学困境和挑战却少有系统研究。本讲座将根据作者2008到2016年对上海随迁子女的追踪定性调查,剖析户籍制度的障碍和城乡社会文化差异对回流学生在学业、生理和心理上带来的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与挑战。虽然持有农村户口,大部分回流学生从未或少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这群青少年在他们成长的城市被当做“外地人”,回到老家却已不是“老乡”。听上去亲切的“老家”在现实中却着实成为这些学生的异乡。讲座旨在探讨“回流”的社会构建和文化意义,并指出“回流”不应该成为政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解决随迁子女升学问题的方法。
凌旻华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致力于社会文化人类学和中国研究。其研究课题涉及移民与城市化、教育与社会公平、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社会生态变迁等议题。其课题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耶鲁大学Prize Fellowship、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RGC)等资助。其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China Journal、 China Quarterly、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等国际学术期刊。凌旻华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和耶鲁大学,获耶鲁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硕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