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新常态下的民生财政政策”圆桌座谈会郭庆旺发言记录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1-23

讲到税制改革问题,我觉得整个学界首先有一个界限问题,就是把纳税单位以企业为主体还是以家庭为主体?甭管什么税制改革。我们国家以后纳税主体要从企业单位改变到家庭单位就这个道理,但是问题就出来了?现在企业为主体,流转税为主,企业表面交税,加上企业所得税,所以以企业单位作为纳税主体有一些问题。如果进行新的税制改革之后从企业作为纳税人转移到家庭为纳税主体,比如一些财产税开征,加大个人所得税开征等于转移到家庭为主,试想在中国这种文化之下、收入水平阶段以家庭为主之后会发生的重大问题,能否比现在企业作为纳税单位出现的问题轻呢?我不敢说,但是我想那时候发生的重大问题要比现在严重多得多,那时候牵扯每个家庭个人利益,所以税制改革不是简单改革哪个税种问题。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我的想法就是围绕这个题目讲三个事。新常态下民生财政政策圆桌会议是我这半年多第一次参加的高规格专门研究新常态下民生财政政策的会议,所以非常好。所以我第一个想讲的是在深化改革当中的民生财政政策是什么;第二个想讲一下新常态下研究民生财政政策的一些思路;第三个我想简单说一说民生财政政策当中需要澄清和着力研究的问题。

第一在深化改革之中怎么研究民生财政。1.现在新常态是大的历史背景,也是我们党的最高指导思想,接下来怎么干呢?无非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市场化改革,也就是资源配置以市场决定为主;二是法制化改革,这其实就牵扯到两个问题:第一政府起什么作用?第二政府怎么起作用?所以第一个问题对应的是市场决定下的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二个怎么起作用?起来与法制化密切联在一起。我想说民生财政的时候,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出现一个问题,我最近一年多一直讲这件事情,学习十八大报告和十三中全会精神的时候我也给几个地方讲。我们都在理解市场决定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至少不是很全面理解,现在咱们都是物质资源市场决定,但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市场决定,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2.我们所说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与财政当中直接支出什么关系?意思就是说更好发挥作用,在市场决定情况下可能政府直接开支部门大大缩小,而政府作为市场决定下那些主体,包括企业行为主体、家庭行为主体所依托的那种制度和其他物质条件的环境,政府在这个方面怎么起作用?包括政府管制问题。3.市场化决定下的民生这个财政怎么做?我想说政府在这个市场决定之下民生领域的事也得先从市场角度,民间部门能不能干?从这个角度琢磨,然后政府怎么做?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是第一个大问题。

    第二如何在新常态下研究民生财政政策问题。习总书记思想新常态六个字:速度、结构、动力,添点字就是降速度、调结构、新动力。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研究民生财政政策:1.降速度,只是涉及到民生财政政策一些实力和背景问题,不与这个有直接关系。关键在于适度降低速度,从高速到中高速这种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速降下来,而我们知道民生财政需要的资金是大量的、无底洞,这是一个约束背景。另外,支出的增长以及用途会有所改变,过去我们直接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现在可能要有所改变,所以这是在降速度这个背景下的民生财政。2.调结构下的民生财政怎么理解?其实也与民生财政关系不是很大,特别是财政政策,我认为在调结构当中财政政策应该是中性的,必须是中性的,因为结构问题是一个渐进漫长过程,是通过一个发展阶段,一个行为主体的改变以及制度变迁之下最终才能形成真正的结构调整,人为推动肯定是畸形的,尤其我们做事走极端。总而言之大政方针是对的,但是不能用财政人为去推动,去过度干预它。3.新动力,这与我们从逻辑理论来说与我们民生财政密切相关。新动力怎么有关呢?因为新动力里头习总书记思想是创新驱动。创新哪儿来,创新必须有人力资本,然后必须有研发活动,这些正是我们所谓财政学讲的具有正外溢性的市场失灵领域必须政府来做,政府要有为,这里所谓人力资本或者研发活动,最大问题人力资本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卫生,你得保证人力资源健康,如果在牵强一点加上养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生财政,从这个逻辑来说研究民生财政的时候,在今天大会主题是在新常态下来研究这个,那得分清层次,这是第二点。

 

    第三关于民生财政政策当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民生财政并不代表政府承包民生,我一直是这个观点。六年前我们经济学院提出这个观点,既然明确提出市场决定来了,首先要看到在民生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市场能做多少,能在哪些领域做,政府怎么去弥补它的失灵。是通过直接干的办法、还是通过四两拨千斤的办法、还是通过管制行为办法,总而言之包括我们现在很多市政交通,提价,其实提价在财政学上专门有一门课《公共定价》,可是没人用这个事儿,只是用了一个所谓表明民主的价格听证会,有多大科学性,没做公共定价研究,而在财政学公共定价市要用数学博士,比金融工程都难,可是现在我们没人理这事儿,公共定价怎么做?并不是政府来做脱离市场,类似的问题。所以民生有一个顺序,我们按常说比如:第一是教育,第二是养老,第三是医疗,第四住房,至少从社会最关注的四个来说,其实我认为这四个有顺序,都叫民生的话,有钱首先保教育。其次我说的这个顺序,因为它越来越贴近市场,到最后住房完全是私有财产,政府为什么要提供?在中国提供,特别是中国提供了大量的保障性实物性住房,在美国做得非常失败,所以很少是实物性。各类保障房有六七种,最终有没有合理的?最诟病的是经济适用房,五年之后成私人产权,拿着纳税人的钱做这件事五年之后变成个人财产。总而言之:1.民生财政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首先市场能做,民间资本能介入,政府能不能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比如说补贴,而不是直接大幅度的支出;2.即使政府来做应该有先后顺序,谁可以补,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当然在这个四大领域里我提出质疑,比如市政交通设施难道就不是民生?不是民生的话我们单位有人说他夫人15年没穿过高跟鞋,上地铁从来没自己上去过从来没自己下去过,都是被推上去和退下来的,难道不是民生?是经济建设?我不太清楚这都不多说了。最主要一个问题是现在大家关注的养老,养老我认为按西方现代模式走我们会出现一个极大的问题,西方的养老模式我们现在学的这些,当然我们有创新,就是个人账户,但是大部分还是社会统筹,一个最大的问题这是来自于西方的这种模式是一种收入保障,不是生活保障。也就是说日常缴费,到时候退休给你钱了,给你钱了月月给你,我们共产党人肯定要做一定的生活保障,尤其中国出现很大问题,我们老人人口太多,实行一孩化政策,也就说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最惨一代。如果还按照这个模式来做我有一个数据。咱们想象最发达25个国家,财政收入是我们的1130%,是我们的11倍,人口是我们的71%,可是这些国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说政府被慷慨的养老保障制度压得喘不过气一直在走私有化或者自我养老或者积累制。中国政府我不太清楚到2030年左右能有多大实力按照西方现有模式走下去,这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