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探索乡村教育振兴路径: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顺利举行
作者:张眉 发布时间:2019-07-04

  4月20日-21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牵头组织的“聚力乡村教育振兴——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近年来首个聚焦于乡村教育的大规模、高规格的综合性会议。本届年会吸引了来自乡村学校、学术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界、社会组织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者500余人共同参与,围绕“聚力乡村教育振兴”这一主题,共同思考我国在精准扶贫、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前景,评估我国乡村教育的主要政策成效和实践领域成就,识别并揭示乡村教育存在的真问题,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探索推动乡村教育未来发展与振兴的路径。

  开幕主旨论坛由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尹后庆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主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轮值主席谈松华发表了开幕致辞,他建议乡村教育振兴应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创新思维构建有利于乡村教育振兴的社会环境,使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于教育提供的智力和文化支撑,乡村教育振兴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形成相得益彰的互动机制。二是以创新的精神开拓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中国乡村教育的地域差距明显,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动态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乡村教育、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三是以创新方略积极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动员社会组织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扩大乡村教育的优质资源,凝聚社会合力,完善共同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动力机制。

  大会于4月20日和4月21日分别安排了两场大会主旨发言,共邀请10位演讲嘉宾进行了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原副部长刘守英发表了题为《农民的流向与乡村教育的路向》的大会主旨发言。刘守英认为重新调整和融合城乡关系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条件。一定要在打通城乡背景和承认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的基本规律的前提来讨论乡村振兴和乡村的教育问题。当前农民工回流的意愿不高,回流的人群中目的地是县城和城镇地区而非农村。当前农民的教育回报率不高,阻碍了他们的受教育意愿。乡村振兴依赖于人才振兴,人才振兴依赖于教育振兴。农业的转型和农民教育,是整个中国农业面临的一场大革命。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产业不断融合的情况下,农业产业的转型为整个农民教育带来机会。乡村振兴需要在整个城乡背景下考虑,重新调整和融合城乡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农村人才和农村教育的振兴。

  北京大学前校长林建华在大会致辞中,以高等教育为例,分享了他对我国教育问题的思考。他认为,面向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对比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状况,中国高等教育在区域上明显不均衡,整体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我们只有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是政府的积极性,不仅是政府的资源、政府的财政,同时也要调动起社会力量,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去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总供给,只有在总的供给上解决问题了,我们才能够真正有助于解决中国现在面临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会议邀请了在乡村教育问题上有丰富经验和国际影响力的两位乡村教育专家来分享国际视野下的乡村教育振兴问题的经验和思考。美国乔治城大学客座教授、世界银行全球教育实践局前副局长Eduardo Velez认为,对于教育模式的创新,更多的是教育理念的创新。除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外,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利用技术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本次会议的特邀嘉宾Vicky Colbert是新学校基金会创办人兼理事长、哥伦比亚教育部前副部长。她开创的“新学校”模式,在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印度等17个拉美和亚洲国家得到推广,并于2017年获得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一丹奖”。Vicky Colbert表示,世界各国的乡村教育都存在着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乡村的孩子没有办法享受城市同样的教育条件。中国的乡村教育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进步,因此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孩子具备面临二十一世纪挑战的技能,更好地对乡村学生进行培养。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分享了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在乡村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发现。宋映泉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多种方式增加投入,以公平为导向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体系。但是目前城乡学生和儿童发展的差距仍旧巨大。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一些具有成效的教育创新项目,但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评估,通过数据证明其有效性。希望未来能够发展更多成本低、有影响力、创新的干预措施来进一步缩小现存的城乡教育差距。  

  在21日上午的主旨发言中,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汤敏以《联合起来才能干大事》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汤敏认为,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发挥存在巨大的需求,为各种社会力量的公益实践和创新探索提供了大量可待挖掘的实践空间。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界与政府共同努力,特别是社会公益组织在社会创新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新木桶理论中,每一个社会公益组织都是一块板,如果每一个组织都把最强的部分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合作,大家合起来一起做事,就可能真的能做出大事。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李秉勤就数字经济与扶贫的主题进行了分享。她认为扶贫可以从国家、区域、人群、个人等许多层面进行考虑,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但是,通过科技手段改善教育不应只是一次性的投资,也不应只是对技术设备的投资。科技手段需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教育者和科技人员要学会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是政府要有更多的自下而上的决策信息,学校和学者也要及时转变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教师教育精准扶贫大型公益项目《三区三州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建设》。他提出了“UGNI”的创新模式,即以区县教师教育机构为核心,由高校进行专业引领,政府进行政策支持,非政府组织资金支持。针对区县层级只有培训概念,没有区县教师教育及其体系概念的问题,朱旭东建议把教师教育这个概念进入到区县层级中,并使其成为区县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此外,他还提出了区县教师教育新体制建设的若干建议,包括:成立区县教育学院,把教育学院建设成为支持区县教育专业发展,提供区县教育发展的政策咨询和区县教育实践改革的综合性组织,为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提供组织保障;构建区县教育教育线上线下新体系,区县教师教育互联网体系和区县教师教育机构体系,熟人社会的互联网体系等实体性机构;建立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的保障体系,财政、师资等制度体系;建立政府、区县教育学院,大学和中小幼的联动机制,实现行政、专业、学术、实践的互动结合;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以《农村学前教育与乡村振兴:打通农村学前教育最后一公里》为题分享了中国发展基金会近年来在学前领域的实践。方晋认为,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但幼儿园普遍设在乡镇一级,贫困农村地区居住分散,送孩子到乡镇上学困难重,且贫困家庭难以承担在县或者乡镇租房陪读的费用。认为打通学前教育最后一公里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针对贫困农村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要遵循广覆盖、保基本、兜底线的社会公平原则。实现方式也要遵循服务可及、成本合理、质量保障的原则。他还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建议,包括政府明确将贫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入园率提高到90%,在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一村一园”;充分使用闲置校舍;就地招聘幼教老师等。

  本次会议就三方面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1、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教育振兴;2、乡村教育振兴的思路、重点和目标; 3、乡村教育振兴的要素和创新案例分享。大会共安排两场主旨发言、三大圆桌论坛和八大主题论坛和两场夜间沙龙。三场圆桌论坛的主题分别为:(一)乡村教育的功能、治理以及评价制度创新;(二)大型乡村教育改革项目的经验、成就与反思;(三)创新型乡村学校构建;八个主题论坛的主题包括:(一)3.0乡村学校:教师、课程、教法和评价及行为养成和支持;(二)乡村教师的供求与薪酬制度;(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四)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教研体系;(五)乡村学前教育的挑战与创新;(六)教育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七)乡村教育跨学科研究论坛;(八)乡村教师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两场夜间沙龙分别是“地方政府振兴乡村教育的最新实践与思考”以及“在乡村里实践用音乐教语文”。

  除了会议主旨发言嘉宾,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法研究院院长阚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新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明兴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继新,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及其研究团队,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贵州省教育厅学前教育处处长谢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授刘善槐,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书记彭小奇等150余名嘉宾参会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尹后庆对本届年会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尹后庆提出,乡村教育的振兴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差异巨大,解决乡村教育问题必须因地制宜。因此,要研究并为乡村学校提供发展需要的外部强有力的政策、财力、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支持;未来需要对乡村学校发展的内生要素进行深入研究。

  尹后庆还代表会议主办方宣读了《振兴乡村教育倡议书》。《倡议书》提出,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人,资源配置的重心应该从物到人,应探索真正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应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为自下而上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支持,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创新性地解决乡村教育问题。倡议书呼吁所有愿意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的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业界及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形成 “乡村教育振兴共同体”,共同就乡村教育振兴的动力、主体和模式开展跨界别、跨学科的广泛探讨,寻求体现教育规律,根植于我国乡村教育现实的涵盖技术、制度、文化等多层面的教育创新可行路径。

  来自全国各地40多个高校的研究者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来自甘肃省、云南、陕西、贵州、新疆、内蒙古等17个省份的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代表,乡村中小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其中会议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来自三区三州的30余名一线教师和校长参加了本次会议;20余家在乡村教育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实践的知名社会公益组织、基金会以及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代表;10余家业界代表;来自教育部教师司、财务司等有关部门的代表也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届年会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牵头发起并担任秘书处的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全球教育共同体承办,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及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五家长期在乡村教育进行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体制内外机构共同合作组织,3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跟进并对会议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关于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

  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由谈松华教授等二十位左右来自教育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以及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实务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人士和业界领袖机构于2015年发起成立。论坛的创始成员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就我国教育创新的新动力、新主体和新模式展开跨界别、跨学科的广泛探讨,寻求体现教育规律、根植于我国教育现实的涵盖技术、制度、文化等多层面教育创新的可行路径。目前,“20+”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创客总部担任秘书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