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CIEFR职业教育研究团队应邀参加首届(2018)中国经济社会学春季论坛并做主题演讲
作者:张眉 发布时间:2018-04-09

  2018 年 3月 24 日-25 日,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田志磊研究团队受邀参加由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技术社会、技能形成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首届(2018)中国经济社会学春季论坛”。其中田志磊受邀担任3月24日分论坛的主持人,并于3月25日上午与研究团队成员王星、朱俊、李俊一同做了题为《地区禀赋、产业特征与公共政策——为何职业院校难以融入区域技能形成》的主题演讲。项目主管黄春寒同时参加了本次会议。

  田志磊认为,当前对于技能形成体系的研究侧重从国家、资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根据这个框架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当前技能形成的困境。但当进入中国的现实时,基于这样的理论框架却难以理解区域技能形成的差异。而理解地区差异,尤其是理解地方政府、居民和企业的行为逻辑,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也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近年来,田志磊带领的职业教育研究团队在浙江省温州市、广东省佛山市等15个区县及河南省洛阳市、陕西省宝鸡市等17个区县展开了深度的田野调查研究。课题组发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题组试图在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进行解释。本次会议上,田志磊博士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朱俊、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李俊、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分别就浙江温州、江苏太仓和广东中山等地的产教融合情况及地方政府、居民和企业的行为逻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和讨论。

  课题组试图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为何职业院校难以融入区域技能形成?职业院校融入区域技能形成的决定机制是什么?课题组的研究区域以县市为主,聚焦制造业,主要以中等职业学校为核心研究对象,对职业学校融入区域技能形成的程度进行深度研究。其中主要考量两个指标,一是学生数参与占比;二是校企合作深度(依据合作协议中有关学生招募、教学、实训、师资构建指标)。

  课题组认为,在国家层面,计划经济时期的深度产教融合被破坏,而新的体系还在建构中;在大多数地区,技能短缺依然是问题,但是与21世纪初期的技工荒相比,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冲击要小一些;很多产业聚集地区,发展出了特有的区域技能形成方式。但是,职业院校融入区域技能形成的程度,整体较低。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曾经深度嵌入区域技能形成中的职业院校(在中职学校中尤其突出),与区域产业的联系正在弱化。

  未来课题组希望加强区域技能形成与职业教育的研究。除了加深对案例的一般性理解外,还试图进一步刻画公共政策(非中央)的影响,尤其创新政策宽松程度的影响。此外,课题组还将使用计量工具对收入分配、行业集中度、技能专用性以及附加值度量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