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我所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
作者:张眉 发布时间:2019-12-10

    2019年10月26-2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举行。58名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来自东、中、西部地区的传统优势高校、快速崛起新兴高校、行业性高校、应用型本科、“双高”职业院校等的管理者与决策者与学者同台发言,300余名来自123所高等院校代表等跨领域、跨界别的决策者、实践者共聚北京,就高校科技创新以及其他教育财政等相关问题展开对话与分享。

  过去几十年,国家通过实施“985”“211”“双一流”等重点建设计划,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高影响力的工作、里程碑式的工作、原创性的工作还比较少。这一状况制约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体推进。为了从多个维度全面探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本次年会重点关注“新时代的高校科技创新——愿景、政策与激励”,同时对学前教育财政、基础教育财政、职业教育财政、高等教育财政、宏观教育财政体制、教育评价等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展变化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都成为教育发展变局的最大制度环境,无论是反思过去还是探讨未来,都需要把握住阶段发展特点和共生互动关系。我国的公共财政在努力实现公平均衡教育及扶持重点重大教育项目的同时,在宏观上也遇到公共教育投资的效益评价、整体教育投资的结构均衡以及长期教育投资政策稳定等问题;在微观上也涉及到许多新阶段新环境中的制度有效性探讨,特别是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研发主力之一的高校,在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原创尖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制度供给等方面仍需探索新的探索路径与视角。

  在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会议主办方邀请了5位主旨演讲嘉宾就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科技体制改革、一流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中国高校研发经费投入、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五个问题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李晓轩做了题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的主旨演讲。李晓轩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管理总体情况,并从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人才、科技评价、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并分别从投入、分类管理、人员费、专业化管理等方面对科技经费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李晓轩认为,我国增加对科研投入是必然趋势;当前社会和国家对高校和中科院两类机构经费的分类管理的认识不足;对加强人员费的支持已经逐步形成共识,但离解决问题还有较长时间;对经费的专业化管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施难度较大。

  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曹聪做了题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演讲。曹聪教授分别从国家宏观的管理体制机制、中观的组织执行机构层面和微观的组织关系三个层面对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曹聪认为,我国科技体制在宏观层面缺乏部门协调,中观层面是经费的分配出问题,微观层面的问题体现在对科学家的评价出了问题。此外,曹聪教授对于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若干思考,例如:国家决策层应理顺**制和科学家个人层面应该分别实现哪些使命和目标,在决策的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鼓励地方试验,更多倾听基层的经验与意见。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做了题为《实行前沿学者负责制,快速建成一流学科》的主题演讲。刘益东认为,我国科技已不再以跟踪、引进为主,原创、突破、引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急需一流人才和一流学科来引领。一流人才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学科的真实水平应该由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确定,而不能唯论文、过于关注综合实力。中国现在一流学科的评估重视综合水平,不重视拔尖人才。前沿学者是一流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相比成功的前沿学者,尚未成功的前沿学者有更大的价值和潜力,同时甄别也是难点。刘益东建议,为了更好地甄别前沿学者,将同行评议向“互联网+代表作”评议转换,用突破点四要素格式化评价(突破什么、怎么突破、创见、开辟的领域)。他进一步建议,实行前沿学者负责制,快速建成一流学科。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涛做了题为《中国高校研发经费投入:定位、结构与建议》的主题演讲。他建议,应当加大对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增大教育部管理经费规模,并促进结构的多元发展,推动分配均衡。在高校内部,鼓励教师与研究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增加研究的持续性。同时,应当规范经费统计口径,规范经费统计工作。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在《新时代产业基础突破与产业链升级——以集成电路为例》)的主题演讲中认为,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频繁,这倒逼了产业基础及产业链安全提升。总体而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是落后的,这表面上是由于技术落后和人才短缺造成的,其更深层次的问题植根于高等教育、产业文化、政策制度问题。未来在资本上来说,支持方式需要持续变革,战略性资金长期投资与商业化投资相结合,支持初创型企业发展。在技术上,要统筹部署,重点突破,通过“平台+资本+赋能”路径创新模式,进而全链条系统创新。在人才方面,要加大技术基础、应用人才、技能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周森代表北大教育财政所课题组做了题为《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新的参与者与形态》的主题演讲。2010年之后,在地方政府财力增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中央属普通高等学校以及地方属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投入均在增加,同时开始建立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了新的参与者和新的形态。新的参与者包括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传统研究机构和社会力量;新的形态是指这些参与者或参与者之间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建立的新型世界一流研究型高校。新的形态意味着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供给从依赖中央政府提供走向多元化供给,也将带来竞争性和多样性,在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促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形成新的格局。

  本次会议共包括12个分论坛和2个夜间沙龙。包括:(1)“双一流”背景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2)创新性大学的发展与支持体系;(3)世界一流大学的内部治理:问题与挑战;(4)行业高水平大学发展论坛:行业高校与行业关系的构建;(5)地方高校的产教融合与创新发展;(6)项目制资金引导下的“双高”职业院校建设:问题与挑战;(7)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的政策与实践;(8)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9)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教育投入:政府、家庭与资本市场;(10)教育、医学与健康交叉研究;(11)军地协同科技创新;(12)青年论坛;以及以“从评价到决策:教育评价的作用与局限”为主题的沙龙和“国防科技与国防经济智库建设”为主题的沙龙。除了高校科技创新外,大会也对托幼一体化、基于教育评价的政策决策、产教融合及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教育投入问题等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尝试回应。

  本次会议为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年会。与会嘉宾认为,本届年会举办得非常成功,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 有温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认为,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担任秘书处单位的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聚集了各路精英、聚集政策焦点、聚集分享争鸣,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研究高地,带动了中央与地方研究探讨教育核心问题的两个积极性,特别是聚焦各界、政府与社会政策热点,使这个宽领域、高层次、有质量的研究圈成为波及触动学术研究与政府公共治理不可或缺的智库。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