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新华社记者以题为《追逐“北清升学率”带来的教育畸变》报道了地方高考乱相问题,我所助理研究员田志磊博士接受采访并分享了个人见解。现将全文刊载如下:
开设冲刺“北清”的“火箭班”;诱劝学生改志愿;学生考上“北清”老师又得奖金又晋级……
高中学子把考北大清华作为奋斗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北清升学率”如果沦为政绩和收择校费的筹码,“超级中学”如果建立在其他中学的荒芜上,继而造成教育生态的“马太效应”,那就离教育作为“立人”和“公平”的本质越来越远。
跨县择校为“北清”
15岁的李聪看上去有些腼腆。近日,他坐在从河南省鹿邑县到邻县的小型巴士车后排靠窗角落里,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中,没说一句话,一直是母亲孙静在向邻座的乘客讲述母子俩此行的目的:她希望儿子能到邻县的一高就读高中。
李聪刚在家乡鹿邑县参加完中考,考了607分。这个分数在他就读的县城中学里排名第二,是足以让母亲为之骄傲的成绩。因为在鹿邑县最好的高中,574分就已经过了免费就读分数线,事实上,他也已经被鹿邑县最好的县一高录取。
但他们对鹿邑县一高一点也不感冒,仍决定跨县择校。原因是,鹿邑县一高“北清率”为零:没有一个考上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的。
孙静向邻座乘客谈起儿子的中考成绩时,面带喜色,话说个不停。在算上司机、售票员在内只有16个人的小巴车上,子女择校一时成了最热门的话题,车上乘客像这个省里不少县城居民一样,对一所高中的评价标准很简单:每年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
这是孙静第一次来到邻县县城,下了县际间的小巴车,她对那所高中所在的位置茫然不知。但她早就听说过,这所高中去年有30多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而她也知道今年这个数字将突破40。
这所高中创造的“北清升学率”,整个县城几乎尽人皆知。在县城,出租车司机能准确说出最近两年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高中门口推着冰箱卖饮料的老板,热情地向前来择校的学生家长询问学生的考分,并根据自己掌握的招生信息,判断那些学生能不能进入该校重点班。
在这个县城一所允许招收复读生的高中里,本省各地牌照的汽车挤满了本就不太宽敞的校园,着急办入学手续的学生和家长拥堵在教学楼一层走廊里。在一侧墙面上贴着每个班级的学生名单,在高三(48)班的名单上看到,54人的班级里,有来自6个周边县城和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7个地市的学生。
开设“专班”冲“北清”
据了解,一些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北清率”,会开设由“尖子”学生组成的“实验班”“火箭班”,配备最优质教师资源,“精准”冲刺。
据了解,湖北宜昌某县级市一重点高中,在2010年开办“火箭班”,在学生高二年级结束之前,选拔15名成绩最好的学生作为“北大清华预备军”。
据常年担任“火箭班”班主任的一名老师介绍,“火箭班”里的任课老师都是整个学校的骨干精英,专门为这15个学生服务。在课程设置上,“火箭班”跟普通班在高三前半年多时间里差异不大。但是,到了高考前3个月,“火箭班”会大大增加课程知识和题目的难度,为冲击北大清华备战。
据了解,这所学校每年有5到7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考上的基本都是在“火箭班”里被重点培养的学生。上述“火箭班”老师说,学校发现有一些“实验班”的学生也有考北大清华的潜质,“火箭班”数量变成了两个,人数从最初15人扩充到现在的72人。
开设“专班”冲“北清”的高中绝非个别。河南省南阳市某高中“实验班”班主任,曾到过周边省市多所高中交流学习,据他介绍,这些高中也都有类似培养北大清华“种子选手”的“实验班”。然而,在他看来,培养北大清华的“苗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所在的高中,在2012年考上北大清华人数比较少,学校面临的社会压力比较大,于是决定在2013年选拔15名学生,也组成一个“实验班”,培养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
在高校选择上,一些省会重点高中和县级高中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湖北某市高中的一位副校长透露说,该校几乎每个班都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学校里不会为北大清华升学率而发愁,“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局限在考上北大清华,香港的大学和国外的名校都是我们的目标。”
受访的县级高中教师介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大部分高中学生来自农村,家长没有经济实力让孩子去香港或国外读大学,认为北大清华才是学生应该去追求的最顶尖高校。
据了解,在一个地区,有的县每年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有的县多年来没有或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考上北大清华,家长对“北清率”的看重,往往会导致生源跨县流动,甚至有省城生源流向县城。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部分“北清率”高的学校被允许跨区域招生,会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教育生态平衡带来破坏,会导致有些地方的高中招不到成绩好的生源,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买”来“苗子”考“北清”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田志磊介绍,很多省的一些县级高中几乎很多年出不了一个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这些高中会花钱“买”一些比较好的“苗子”(一些高分复读生或初中升高中的高分考生),每个月给这些“苗子”发奖学金或生活补助。“高中跟义务教育不一样,并不是财政全额保障的,学校收入一大半来源于收费。对于高中学校而言,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是制定择校费标准最好的信号。高中收多少择校费、收多少学生,家长看的就是这个高中考上多少个北大清华。”田志磊说。
地方政府爱“北清”
事实上,看重高中“北大清华升学率”的不只是学生家长和学校,还有地方政府和官员。
据了解,对于当地高中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一些县级政府会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财政资金奖励学生和老师。
2013年3月,河南省沈丘县对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和学校实行一项奖励政策。这项政策出现在当年该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加强高中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高考升学率,每考入清华、北大一名学生,县政府奖励50万元。力争用2—3年的努力,打好教育翻身仗”。
该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考上一个清华北大奖励50万元”政策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背景是,前几年县里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很少,县里领导对教育非常关注,提出“创名校、争名牌,打造一个全能学校”的想法。
“奖励资金是县里财政拨款,当时县里制定了一个分配方案,50万元奖励中,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可以得到10万元,该学生的初中母校得5万元,剩下的资金在高中学校老师中分配。”该工作人员说。
办学不是逐“锦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现在有些地方高中教育存在愈演愈烈的锦标主义思路,很多地方政府把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会把少数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或班级里面,冲高考上北大清华考生的人数,由此向外界展示当地基础教育的成功。
针对这些问题,熊丙奇表示,一方面要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不要再强调北大清华、“985”“211”高校,不能再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应该让每个高校平等地竞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唯清华北大论的办学思路要改变,不能把教育资源集中到重点高中和部分学生上,而是要引导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田志磊认为,只要现在还是应试教育,学生还是冲着清华北大去考,只要高校之间的差异还这么大,社会上还是就只盯着顶尖名校。他说,“因为高中学校的择校费、当地政府的教育政绩怎么去判断,能考上几个清华北大是最直接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