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北大财政所联合主办第三届“大国高职教育”博士论坛
编辑:mzhang 发布时间:2020-12-02

微信图片_20210201192641.png

2020年11月21日,第三届“大国高职教育”博士论坛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理论和实践的对话:高职教育创新与发展”,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大财政所”)、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高等职业教育探索》编辑部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广州大学等50多所本专科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博士、在读博士生、相关研究人员共11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届论坛包括四个阶段,14位主题报告发言人、4位主持人和4位与谈人分别进行了主题分享、自由交流、点评和回应。 在会议第一阶段中,北京师范大学和震博士做了“建设技能强国的教育对策”的发言,从技能强国的主要标志入手,比较分析了美国、德国和我国职业教育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就建设技能强国中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南开大学王星博士以“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体系与国家工业能力积累的微观基础”为题,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分析了曾经的“八级”工人技术等级制度、厂办学校和学徒制在国家工业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刘晓博士分享了“企业管理制度变迁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采用口述史的方法,介绍了不同历史阶段企业微观管理要素对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影响,并对当前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北大财政所副研究员田志磊作为第一阶段的与谈人,对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与回应。田志磊认为,社会劳动市场变化、产权关系变化、社会制度结构变化,以及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紧密结合度,都影响着企业工人的技能形成;企业的研发与生产分离是工人技能形成的制约因素。

在论坛的第二阶段中,陕西师范大学马君博士做了主题为“知识型产业工人:新时代职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转向”的演讲,介绍了“知识型产业工人”的概念、特点和提出的时代背景,知识型产业工人需求的表现与培训策略等。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张弛博士在以“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创融合模式构建”为题的分享中,构建了“目标匹配?模块耦合?平台支撑”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价值需求、现实困境和构建策略等。

  微信图片_20210201192648.jpg

  图为会议现场

会议的第三阶段包括四个主题发言。其中厦门大学李国强博士从“1+X”的几种故事版本出发,分析了“1+X”改革面临的认知困境、现实需求的困境、证书效力的困境、面向未来的困境等,并提出了改革成功的出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郑绍红博士以“‘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为题,介绍了“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模式创新、内涵表征、实现路径和支撑制度的生态环境系统构建等。成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瑜博士分享了“职业体验何以可能——普职协同的视角”,从中学生职业体验案例分析着手,提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同运行机制的模型与构建思路,分析了普职协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姜蓓佳分享了“省级政府高职分类考试改革方案的比较研究”,基于30个省区市政策文本,分析了省级政策对国家政策中关键问题的回应程度、针对普高生源和三校生生源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察。

在论坛的第四阶段,华南师范大学刘志文博士在“产教融合:引领教育未来的变革——产教融合的知识动力机制分析”的主题分享中,对产教融合与教育变革、产教融合与知识生产、知识动力机制的研究与应用等问题展开了探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周衍安博士就“如何开展具有职业教育‘领域’特色的职教研究”进行了分享和讨论。广州大学孟卫青博士介绍了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制,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日本模式及其特征,以及由日本经验带来的启示与思考。同济大学李俊博士以“技术变革与岗位技能需求——来自文献的启示”为题,分别从技能偏向型技术理论、劳动退化论、两极化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了技术变革影响岗位技能需求的复杂图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朱俊通过对四个行业案例的技术结构调研,对职业教育中的“技术特征、生产过程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

  田志磊在论坛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具有多元参会者背景、多学科研究视角和多样化研究主题等特点,不同的话语体系碰撞中蕴含着教育本位与经济本位之间、实践与理论之间、经典与新潮之间以及文件话语和学术话语之间的张力。未来在面向政策实践的探索中,期待“大国高职教育”博士论坛可以在政策梳理研究基础上往前再走一步,提出学术性的问题和解释;期待高职研究者能够形成学术共同体,产生思想的交锋和研究范式的交锋,建立知识增值、尤其是可以不断去伪存真的学术交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