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主题学术论坛暨北大教育财政所建所二十周年庆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12



2025年10月27日,“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主题学术论坛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北大教育财政所”)建所二十周年庆在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举办。活动主要包括上午的“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主题学术论坛和下午四个分主题平行论坛。主题学术论坛聚集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论坛嘉宾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财政制度的演进历程和历史经验展开讨论。4个平行论坛的与会嘉宾就新中国教育投入史、学前和弱势儿童教育财政、基础教育财政、高等教育财政专题分享学术研究成果,针对当前重要教育问题和教育财政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来自高校、政府部门等机构的代表240余人参加会议。


SH2_1740.jpg

图为主题论坛会场现场


会议开幕仪式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明兴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指导委员会主任闵维方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谢维和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研究员,世界银行全球教育实践局原高级教育专家王一丹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教授发表了致辞,表达了对北大教育财政所二十年来工作成就的肯定和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财政部科教文司王晔处长、教育部财务司魏秦歌副司长等两部领导,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教授、北京大学党办校办主任王新强教授、北京大学社科部部长初晓波教授等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出席了开幕式。

北大教育财政所由财政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于2005年10月27日共同设立,是我国第一所专门致力于教育财政研究的学术机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何光彩在致辞中指出,北大教育财政所的成立既是我国教育财政研究领域迈向专业化、系统化的重要开端,也是北大整合优质学科资源、服务国家教育改革战略的有力举措。建所二十年来,北大教育财政所紧密围绕国家需求,深度参与事关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机制的多项政策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丰富和拓展了教育学、财政学研究,起到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作用,培养出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我国教育财政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希望北大教育财政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精通理论、熟悉政策、了解实际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聚焦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动开展有组织科研,为教育财政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建议,打造更具决策支撑力的高端智库;积极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总结提炼与传播教育财政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教育财政科学研究高地;加强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财政领域新问题的研究,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分配机制、使用效益等方面的影响。

SH2_0123.jpg

图为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致辞


作为亲历北大教育财政所筹备诞生的老领导,闵维方教授回顾了北大教育财政所的成立背景。他指出,北大教育财政所的成立是顺应时代、契合国家需求的必然。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但资源配置、公平保障、经费效益等一系列教育财政问题亟待破解。而北京大学作为百年学府,教育学科已积淀深厚底蕴,更有文、理、法、商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为研究教育财政这一跨领域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教育财政所应运而生,既填补了北大相关研究的空白,更扛起了为国家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的使命。他在对北大教育财政所二十年发展成就表示高度肯定的同时,面对未来挑战提出了几点希望: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瞄准“十五五”期间的国家战略目标,牢记“国之大者”,将教育财政研究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聚焦教育重大问题,贡献高质量研究成果;利用多学科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借鉴多领域理论方法,推动教育财政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了解真实问题,让研究成果切实推动教育发展。

SH2_0677.jpg

图为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指导委员会主任闵维方教授致辞


作为北大教育财政所2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老朋友,谢维和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北大教育财政所。他表示,“北大教育财政所的建设和发展真的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而且是用正确的方式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他认为北大教育财政所的研究有几个特点:一是非常注重理论研究,致力于发现教育财政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二是在方法上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三是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形成了高层次的国际网络;四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保持一致,和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保持一致。

SH2_0939.jpg

图为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谢维和教授致辞


康宁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北大教育财政所在过去二十年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不仅是北京大学的骄傲,更是我国教育战略研究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内少数能全面系统地从国家战略视角研究教育财政的专业机构,北大教育财政所的研究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学段,构建起完整的国家教育财政研究体系。在政策咨询工作中,紧扣不同发展时期国家需求,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央属高校拨款机制优化、职业教育投入完善等重大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真正实践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大教育财政研究所展现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学术视野,在传统优势基础上,大力拓展高校科技财政研究,积极探索“AI+教育财政”的新方法与新范式,展现了强大的创新活力。

SH2_1225.jpg

图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研究员致辞


北大教育财政所建所之初就与世界银行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在过去二十年间,双方在教育领域青年学者培养、义务教育财政、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王一丹博士在致辞中高度评价北大教育财政所在工作效率、组织配合、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她特别分享了她在与王蓉所长的交往中所感受到的魄力、洞察力和国际视野。

SH2_1341.jpg

图为世界银行全球教育实践局原高级教育专家王一丹博士致辞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所根脉同源,使命共担。蒋凯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北大教育财政所作为我国首家专注于教育财政研究的学术机构与支持国家教育财政政策制定的重要智库,始终秉持“怀仁怀朴 唯真唯实”的精神品格,立足中国教育发展实践,深耕教育财政研究沃土,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深入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教育财政故事、分享中国教育财政经验的重要平台,为我国宏观教育决策与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蒋凯教授表示,期待未来加强院所交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咨政服务、国际交流方面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建设北京大学教育学科和世界一流教育学科,探索教育学科发展新路径。

SH2_1427.jpg

图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教授致辞


北大教育财政所所长王蓉教授在致辞中分享了北大教育财政所二十年来的学术体验和学术自觉的基本经验。一是明确并坚持了应有的学术价值。受北京大学原教务长汪永诠教授“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不唯我,不唯风”的启发,2008年北大教育财政所确立了“怀仁怀朴,唯真唯实”的所训。二是形成了以现实为锚的的研究特色。三是形成了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学术团队。四是坚持国际化视野,以国际化为重要特色。五是努力以前瞻性、引领性研究为履行对政府的研究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是形成了覆盖所有类型和学段的教育财政研究体系。七是始终坚守作为改革的承受者和先行者的责任担当。

SH2_1552.jpg

图为北大教育财政所所长王蓉教授致辞


“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主题学术论坛上,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和王蓉教授共同介绍了《中国教育财政二十讲》一书的缘起。

北大教育财政研究所集全所之力,花费约两年时间撰写的《中国教育财政二十讲》一书,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夏红卫表示,该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我国教育财政制度体系的历史及现状,探讨了教育财政制度中诸多重要的议题,如中国教育多元化筹资制度、教育预算挂钩机制、中央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中国全社会教育投入指数等重要的研究专题;同时,还探讨了当下政府重视、群众关心、舆论关注的教育财政议题,比如流动儿童教育财政政策、助学贷款中国模式、特殊教育财政等主题。夏红卫认为,该书是北大教育财政所试图对“中国教育之谜”“中国教育财政之谜”进行“解谜”“求道”的学术研究尝试,也是该所一直践行的教育财政研究中国化、本土化,构建中国教育财政自主知识体系的诚恳尝试。夏红卫表示,期待该书的出版将在北大教育财政所发展道路上留下一份“解谜”“求道”的历史记录、学术总结,进一步引发对中国教育财政重大研究议题的探讨。

SH2_3136.jpg

图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致辞


中国教育财政制度如何用低于世界上平均水平的投入强度发展和支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系统? 中国教育财政制度建设怎样应对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 中国教育财政制度建设怎样应对了“一统体制”与地区差异性的治理挑战?在以“怀仁怀朴 唯真唯实: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为题的主题发言中,王蓉教授以“三大谜题”为起点,分享了她对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的研究和体悟。王蓉先对中国教育财政的目标、体制与机制进行梳理,其次对中国教育财政的制度条件与中国教育财政研究的制度范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关于中国教育财政制度的特征与中国教育经验的几条基本经验,回答了“三大谜题”:通过“挂钩机制”与“软法工具”以实现低投入支撑大体系;通过“盟主与监军”的部门治理模式适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通过“基本公共服务”与“共同财政事权”应对“一统体制”与“地区差异”的矛盾。

在圆桌讨论环节,康宁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数据中心主任王志刚研究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马丽萍长聘副教授,以及北大教育财政研究所王蓉教授、刘明兴教授、魏建国研究员、博士生颜东阳围绕书稿的形成历程以及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互动交流。康宁研究员认为,《中国教育财政二十讲》是北大教育财政所长期以来围绕中国当下最重要的教育财政问题所进行研究的成果积累。郑新蓉教授强调了公共教育理念下中国农村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历史特点。王志刚研究员对教育多元化筹资机制是长久的制度设计而不是权宜之计这一研究结论表示肯定,同时对挂钩机制、中央高校发债权、高校收费、助学贷款和捐赠等提出了一些商讨意见。马丽萍表示,《中国教育财政二十讲》是介于教科书和学术专著之间的一本著作,该书在介绍基本的教育体制、教育财政体制与机制等概念与理论之外,更多体现了一种研究型的思维,其出版将会更多启发读者思考教育财政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此外,她特别肯定了该书关于助学贷款中国模式的提炼与概括。在回应阶段,刘明兴教授指出,《中国教育财政二十讲》力求在“理论的高度”与“制度实践的深度”之间搭建桥梁,将理论研究、历史经验与现实操作贯通起来,并在各章节中体现出对制度研究与现实研究方法论的有机融合。颜东阳分享了作为博士生参与书稿部分章节撰写的心得,作为初入教育财政领域的年轻学子,他发现制度研究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其全局性与时间维度上:制度往往嵌入于复杂的现实情境之中,与其他制度相互协同,同时又随历史变迁而不断演化。魏建国研究员回顾了中国教育多元化筹资机制的确立过程,并从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现实约束、教育创新等角度阐述了这一机制作为长久制度设计的依据所在。他从学生资助的长期研究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对国际比较研究方法的反思,以及在提炼助学贷款中国模式过程中体验到的“制度自信”。从相关教育捐集资和教育捐赠收入历史数据的变化出发,他强调必须重视农村教育捐集资的历史性贡献,在教育专项债券、高校收费、捐赠等方面也进行了回应。

SH2_3264.jpg

图为“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主题圆桌论坛



10月27日下午,会议组织了新中国教育投入史、学前和弱势儿童教育财政、基础教育财政、高等教育财政专题4个平行分专题圆桌讨论会

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副主任吕东伟、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杨念鲁、教育部财务司经费统计信息处副处长成茵、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院长杜育红等十余位领导与专家学者参加了“新中国教育投入史”专题研讨会。会议由王蓉教授主持。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煜分享了运用AI技术辅助编撰《新中国教育投入大事记》的前沿探索,深刻反思了AI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杜育红教授从学理视角,系统梳理了学界围绕教育投入“4%”目标的主要研究成果;王蓉教授则从教育财政的目标、体制与机制三个维度,剖析了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体系的突出特点与关键要素。自由讨论环节气氛热烈,与会专家聚焦现实挑战,就学生资助的责任主体划分、特殊地区教师编制困境及临聘教师待遇保障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杨念鲁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教育投入史”项目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勉励项目组成员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力求尽快推出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权威之作。

“学前及弱势儿童教育财政”圆桌讨论会由北大教育财政所宋映泉副研究员主持。来自学界、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基层实践者代表共同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关键矛盾与制度设计问题。会议聚焦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实施后的现实挑战,探讨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教师待遇、托幼一体化等议题。与会者认为,免费政策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优质公办园与民办园差距拉大,同时免费政策中缺少对教师发展资金的考量而可能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质量;部分地方财政困难导致生均经费难以保障;托幼一体化政策亟待进一步完善以满足两岁以下儿童的教育与保育需求。与会者建议,未来应深入调研并制定符合实际的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方案;重视学前教师待遇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教师幸福感,保障学前教育质量;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机制,避免地方财政压力过大,确保政策可持续性;深入研究托幼一体化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关注并研究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特别是融合教育的发展与落实;研究并探讨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和托育问题,以缩小城乡差距等。

“基础教育财政专题”圆桌讨论会由北大教育财政所田志磊副研究员主持,会议汇聚了来自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多方代表。会议首先聚焦AI对基础教育和招生考试带来的深刻变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延庆副教授认为AI可能对现有教育系统带来颠覆性影响,未来有望借助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学习成果的可信认证。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蒋宇和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梁超研究员分别从教育信息化实践和经济学视角分享了对AI赋能教育的思考,强调应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随后,在教育经费紧张的现实背景下,与会嘉宾从财政、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探讨教育投入的协同实践。廊坊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广翔详细介绍了基层财政部门在教育投入绩效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新华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唐韵鹏基于走访百所县中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县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嘉宾结合自身研究与管理经验,在教育投入、学校治理、特色办学方面展开了交流。本次圆桌讨论会视角多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础教育财政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理论启示。

“高等教育财政专题”圆桌讨论会特邀多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及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入交流。会议由北大教育财政所魏建国研究员与周森副研究员主持。与会嘉宾回顾了与北大教育财政所的深厚渊源,对其过去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研究员认为“北大教育财政所在重大问题上树立了界碑性成就”。华中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湛毅青研究员以“学术性、时效性、国际性”高度评价北大教育财政所的工作。上海音乐学院原总会计师张佳春教授则以“水平高、平台大、人缘好”表达了同样的认可。吉林大学原总会计师杜莉教授则对研究所近年来在高校科技财政、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的开创性探索表示高度肯定。会议聚焦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探讨。其一,优化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提升财政保障效能。瞿振元强调财政保障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应围绕“141工程”等重大目标优化财政支持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总会计师许菁、上海大学原总经济师张平伟、北京大学财务部部长孙智利、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所所长陆根书等指出,高校普遍面临财力紧张与专项经费分配不均,建议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加强高校精细化管理、调整拨款因素和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减少“看人不看事”的资源分配倾向。其二,针对人口结构变化,调整高教资源配置。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唐万宏教授明确提出高校财政体制应随人口结构变化调整。湖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汪忠明详细分析了生源与人口变化给高校带来的资源分配压力。此外,电子科技大学计划财务处副处长莫宁系统报告了高校零基预算与高校内债问题。


活动期间还进行了北大教育财政所特别奉献奖颁奖仪式、“怀仁怀朴”研究基金成立仪式和“中国教育财政成就展”揭幕式。


王蓉教授为北大教育财政所退休教师陆小玉老师颁发了“特别奉献奖”,以表彰和感谢她为北大教育财政所发展做出的特别贡献。


为了鼓励和支持更多北大学子关注并投身中国基层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面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北大教育财政所特别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怀仁怀朴”研究基金。北大教育财政所2008级硕士生刘积亮与王蓉教授共同签署了捐赠协议。在捐赠签约仪式现场,王蓉教授呼吁更多的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中国教育财政成就展”揭幕式由北大教育财政所副所长魏建国研究员主持、教育部财务司魏秦歌副司长揭幕。该展览旨在向北京大学师生员工系统介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财政成就以及重要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创新。

SH2_2686.jpg

图为“中国教育财政成就展”电子揭幕式


本次活动系北大教育财政所建所二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过去二十年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5年的8418.84亿元增长2023年64595.04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5年5161.08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50439.47亿元。在此期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显著的成就。北大教育财政所紧随时代步伐,顺势而为、艰苦奋斗,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怀与支持下,秉承“怀仁怀朴 唯真唯实”的所训,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在教育财政研究领域不断前行,在教育财政研究的中国化、本土化,构建教育财政自主知识体系,推进教育财政治理现代化方面贡献了学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