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专家分析教育投入不足与质量不均
作者:吴燕 发布时间:2007-12-27

2007年12月26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次会议中,教育的财政投入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与会专家认为,当前的投入水平仍显不足。

  “尽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连年增长,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率并没有明显增长,甚至有了下降。”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说。

  1993年,国家在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第一次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到现在已经将近15年了,基本是在3%浮动徘徊,离目标还比较远。

  另外,回顾近年来国家对各个阶段教育的投入状况,周满生说,一方面,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确实是在增长,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长幅度要比教育经费增长幅度大,就造成高等教育生均预算率的经费年年减少。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费用仍主要由家长和社会承担。

  基于这一现状,周满生强调,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应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他认为,在目前政府不能提供充足资源的情况下,引入民营资本、引入市场机制,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性,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尤其可以通过给予适当的回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对今后国家教育财政将大幅增加表示非常乐观,但是她也提出疑问:如果有这个钱的话,该怎么花?

  她认为,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要进而实现义务教育质量的均衡化。就是说,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不应因为所在地区不同而在质量上有所差别。而义务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投入就是教师。所以,有两个大的制度建设十分重要: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全免费义务教育,以及在全国实施全面义务教育综合化改革。这涉及义务教育的教师收入制度、招生制度和问责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全免费是一个小事情,不是太难,但怎么完善教师配置,涉及我们很基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仅仅有钱是不够的。”王蓉强调,下一步,设计怎么投钱这个事情更加有挑战性。另外,由于缺乏制度化的管理措施,高校、义务教育的中小学、中职学校都存在着债务问题。这也是教育投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是关于教育均衡化,周满生提出,东西部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差距不容忽视,目前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在进一步拉大。例如,江苏省中小学生均投入力度就要比甘肃、贵州、宁夏等地生均投入大很多。因此,教师的工资待遇、学校的基本设施,特别是现代化的网络建设等这一系列差距就特别明显。

  在后义务教育方面,王蓉提出,虽然“211工程”、“985工程”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所促进,但在财政投入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精英化”等趋向较重,而对高等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力度不够。另外,解决“后义务教育阶段”“上学贵、上学难”问题的贫困学生助学体系,也亟待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