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2014年中国教育财政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编辑: 发布时间:2014-11-02

1029-3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4年中国教育财政高峰论坛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教育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研究者共聚一堂,围绕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财政体制机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目标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共分六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1)学前教育财政政策如何增加供给、提高质量、促进公平;(2)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新问题与新举措;(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职发展定位;(4)建立高职院校的经费支持机制与助力地方产业升级;(5)高校办学自主权、特色发展与经费投入;(6)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问题与挑战。除专题讨论外,本次论坛还围绕《预算法》的修改、教育财政预决算公开制度以及后4%时代的教育财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双鼓做了大会致辞。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学前教育分论坛的讨论主要针对宏观财政投入政策和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的地方创新与挑战及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三大主题进行。近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学前教育发展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念界定以及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问题上的立场和定位等。在学前教育财政问题上,与会者普遍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式应该从运动式、项目式的投入转为常规投入,以确保学前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投入的重心应从硬件投入转为向教师等软性资源的投入;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应该对农村地区儿童、流动儿童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等弱势人群倾斜,以为其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教育保障;应重视对地方发展学前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推广等。

在义务教育领域,城镇化对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挑战、教师工资待遇、教育经费拨款机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省级统筹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与会者认为,城镇化使得整个义教财政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农村撤点并校的速度过快导致农村学校被忽视,贫困家庭被迫为撤点并校的成本买单;另一方面,城区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城镇学校的班额普遍偏大,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同时,城市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各级财政针对流动人口教育支出的分担机制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与会者建议,应通盘考虑城乡一体化的格局,重新设计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此外,与会者还提出了确保生均拨款的正常增长机制、重新对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问题进行划分、推动教育经费的统计科目分类体系改革、加强地方教育部门的行政地位和能力建设、加强对经费使用效率的管理和研究等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次论坛邀请了包括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公民办中职学校校长、企业家及职业教育研究者在内的多元代表共同讨论中职发展大计。与会者着重讨论的议题包括中职学生资助政策,民办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阻碍,混合所有制的探索,企业办学以及中职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冲突等议题。对于中职免费政策,与会者认为应该分地区分类别看待:在中西部,中职免费政策促进了当地中职教育招生的好转,但在东部地区如佛山、温州等地,则造成了中职规模下滑、限制非本地户籍招生、辍学增加等现象。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与会者认为,应解决好融资难、身份不明确、政策两边(企业、事业)不靠、政策支持不足且落实不力等多项障碍。办学者还呼吁,应建立对于民办学校教师的财政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的探索,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思考中职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三者之间的联系,综合考虑公共教育政策的制定等。

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分论坛的与会者来自江苏、广东、四川等十余个省市的高职学院,涵盖了省教育部门举办、行业部门举办、民办等不同类型的院校。与会者关注的议题包括:学校资金使用的自主权问题、当前财政资金拨款的评价标准;如何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发展民办和混合所有制形式的高职教育;利用财税政策激励校企深度合作,以及教师编制和生均成本测算。与会者建议,稳定并扩大日常性经费拨款比重,专项资金转向师资培训等软性投入;成立拨款审核委员会,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估;在竞争性财政专项资金中对民办院校给予同等待遇,政府为民办教师解决养老金的补充年金;出台相关法规,落实对企业捐赠的税收减免政策等,逐步完善高职教育财政体制机制。会上,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高职研究课题组报告了前期的课题成果,从历史根源、基础结构和路径依赖等角度探讨了浙江、北京、苏州、天津、广东等地在办学体制、财政体制和校企结合方面的区域差异。

来自985211高校、地方高校的校长、副校长、总会计师、财务处长等20余人参加了高等教育分论坛。与会者围绕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大学办学自主权、高校债务、绩效拨款模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王蓉所长从结构模式、治理模式和激励模式三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进行了思考。有与会者提出,“中国特色”应是能与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模式接轨并与国际主流高等教育理论平等对话,具有自己独立的办学模式和话语权,中国特色的大学应该是多元的;另外,要重视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内化到中国高教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办学自主权是高教分论坛讨论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高校财政自主权仅仅是高校自主权的一个方面。(2)高校财政自主权的若干维度。(3)目前我国高校财政自主权的现状。有人提出办学自主权的真正落实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抓手;有人提出了基于财权配置优化的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实现路径;也有人认为相关权力已经下放到高校,只是高校没有使用好,高校应该有长远规划,统筹使用各种资源;有人提出高校面对众多的政府部门,其自主权受到多方面的制约。(4)专项经费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及其改革思路。(5)高校的合理定位。高校和政府机关、一般事业单位有什么区别,在资产的授权经营、招投标平台的主体资格、税收政策等方面是否应该有所区别。高校债务曾经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目前已经得到妥善解决。在高校化债过程中,国家的财政激励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会者也认为,应该全面评价高校债务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对高校债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此外,与会者还讨论了高校绩效拨款、政府购买服务中高校的角色和功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