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教育均衡需制度保障——访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
作者:何建红 发布时间:2009-03-12

记者:有人说加大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双刃剑,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王蓉: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教育经费的财政统筹安排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同时要高度重视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一是体制性障碍导致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出现问题。当教育经费全部统筹之后,如果这种决策和统筹主体的教育思想不正确,例如仅仅关注本县、本区的GDP增长而没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对于教育又仅仅关注升学率,把办好一两所学校当作重中之重,而不是像宜昌市那样均衡使用,倾斜薄弱,导致的后果可能比义务教育没有全部公共财政化之前更加严重。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财政部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更多只是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地方人大具有最终的预算决定权。因此,这种监督和执行机制还需要加强。

  二是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及薄弱学校的优质师资流失。教育均衡的核心是师资均衡。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尚未全部纳入公共财政的时候,许多学校的收费都是用于老师的福利待遇。这些做法一方面看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但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种系统化的激励机制,激励着老师把书教好,校长把学校办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竞聘上岗的形式招聘校长、老师已经是普遍做法。如今经费统筹后,学校的收费自由度被割断。这样,对于那些强烈依赖非公共资金的学校或地区,标准化后的教师待遇可能会相对较低,这势必会使一些优秀教师流向一些待遇更好的区域,或是流入民办学校。而且越是学校收费自主权取消得不彻底的地区,可能就越能引进人才。

  记者: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

  王蓉: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历来存在,但以前的重点学校主要是凭分数进去的,而现在钱与权的因素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上中产阶级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当这些人群没有得到服务的时候,心理丧失感和剥夺感更加强烈,而且这些人群具有很高的社会话语权。有专家分析认为,目前这种不均衡已经不是受制于教育经费供给不足等经济原因,而更多地是因为那些孩子就读于优质学校的人群,利用其手中的权或钱,来维持这种不均衡局面,以保持让他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育均衡化问题的复杂性。

  记者:怎样才能避免以上情况发生,解决问题的关节点在哪?

  王蓉: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统筹,它不仅仅是一个学区的统筹,而是要全县、全省乃至全国一起动起来,这是一个全局性的变革,必须有全国性的制度保障基础。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各个地区要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首先要把原来的金字塔尖加宽,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最终实现均衡化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