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10% 已近3万亿
作者:陈少远 发布时间:2016-11-11

  至少占GDP的4%,被认为是一国政府教育投入经费的最低“红线”。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下称公告)显示,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26%,已连续4年超过4%。但有学者提出,要实现国家未来的教育发展目标,需将此比例提升至5%。

  4%的红线仍被坚持

  中国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但一直到19年后的2012年,这一目标才首次被实现。

  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中央财政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

  日前发出的公告则显示,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9221.45亿元,比上年度的26420.58亿元增长10.60%,占GDP比例为4.26%,已连续第四年超过4%。

  “1993年提出目标,要在上世纪末达到4%的投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投入力度。”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随着国家GDP总量增加,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都要达到4%有一定难度,但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要守住这条底线。

  2015年,修改后的预算法正式实施,其中删除了以前预算审查和执行中涉及法定支出的规定,包括教育财政性投入需占GDP的4%的规定。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均呼吁要继续守住4%的“红线”。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认为,要保证超4%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有些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5%甚至6%,前提是财政收入占GDP百分比要达到30%甚至40%”。

  张端鸿认为,由此看来,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占整体财政收入比重其实不低。公告显示,2015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4.70%,比上年降低了0.17个百分点,同口径降低了0.57个百分点。

  湖北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幅明显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国的教育经费要保证“三个增长”: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公告显示,为落实“三个增长”,2015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都呈现增势。

  2015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为2586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5%。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4245.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

  在各省份中,湖北省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幅明显。在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湖北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两级教育中增幅位于全国首位。在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上,湖北的普通小学、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支出在全国各省市中增幅最大。

  北京2015年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在普通小学、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等三级教育方面都有所下调,其中,高中阶段的降幅最大,比2014年降低11.42%。北京市曾在2011年表示,要保证未来10年要使北京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熊丙奇认为,北京生均公用经费下调的原因,或许是学生生源数量下降。

  《教育法》要求的教师工资增长在上述公告中并没有相关数据体现,张端鸿认为,原因或是教师整体收入的统计难度大。

  熊丙奇表示,用于教师的费用是教育经费中的重要内容,“要提升教师待遇,意味着教育财政投入必须增长。但目前有些地方还存在不能保证教师待遇的情况”。

  京津沪等地教育投入增幅小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17亿元,比上年增长8.4%。相比2015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14.55%的增长比例,全国整体情况符合《教育法》中关于“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要求。

  但财新记者梳理发现,部分发达省市,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2015年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且相差超过15个百分点。

  熊丙奇认为,发达省市GDP总量较大,财政收入高,但因生源减少等原因导致教育投入增幅小,“各地有具体的问题。在教育投入上,未来一方面需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增加省级统筹力度,解决各个地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熊丙奇指出,“三个增长”是明确约束,可以基本保证各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中国目前尚无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委员会,来监督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国家花了很大功夫才达到4%,但在拨款上缺乏约束力”。

  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2.4万亿元,实际支出是2.29万亿元,意味着当年还有1千多亿元的教育经费没有花完。

  熊丙奇认为,目前中国的拨款机制还待完善,“除了拨款是否到位,拨款后经费怎么用,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用在刀刃上,也是一个问题。”

  学者:4%尚不能满足教育发展要求

  熊丙奇认为,目前国家财政教育经费达到4%的投入,只是解决基本的教育保障,如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等用途;但教师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都仍待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

  “学前教育还存在严重的短板,如果以后把学前教育或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也需要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

  “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国家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为4.1%。”熊丙奇称,中国目前超4%的投入比例,并不能满足现实的教育发展需求。

  他认为,根据发达国家发展教育的经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和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要达到5%的投入保障才能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质量和公平的发展目标。